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体育课中的生本实践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4-05-13 10:52:00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随着我校生本改革的深入,生本教育那“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先进理念,正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学习发展。下面我将个人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事例一:队形变化

我们所熟知的体育教学模式之队形,讲究大排头在右小排头在左,队伍整齐一致,不论进行任何运动内容,队伍形式都以此队形为基础而进行变化,这样的做法形式简单统一,只是注重队伍外在的整齐性与美观度,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因为身高指标并不和运动指标成正比。就拿简单的课前慢跑热身活动来说,学生按身高排成的队伍看似整齐,其实运动能力并不一定整齐甚至是格格不入,导致了一些学生“吃不饱”或是“吃不完”情况的发生,常规的队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先进理念,为了更加有效提高学生们的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体育锻炼中的竞争意识贯彻人心,我在教学中尝试课前、课中两种站队形式。即:课前准备阶段用常规的以身高为依据的队形站队,这样做便于体委点上课人数及时向老师报告实到情况。进入课中锻炼阶段则打乱以身高为依据的排队方式,取而代之为以跑步成绩为依据的排队方式,这样的做法一方面科学有效地按照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排列,更加适用于运动之中的个体发展;另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争取到靠前的排名,学生的日常锻炼更加积极主动,特别是在测验跑步成绩时更加卖力地完成测试内容;再一方面,通过锻炼队伍的排列,能够使每个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跑步方面的排位,有利于学生设定比拼目标或者追赶目标,同时有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掌控,更加清楚地关注到后进生的发展与提高。

事例二:巧用小组合作

在一次半途接班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班级的学生,夏季体育课堂要求短裤着装时,有一些同学总是借口忘记穿着长裤来上课,由于课程需要要求自带的体育器材——跳绳、皮筋还是这些同学不能按时带来,对于这些学生我曾责罚过,但几乎没有任何效果,依然是两手空空长裤上课。于是我找来班委,向其所在学习小组的小组长了解情况,结果给我反馈回来的情况一致,都反映这些同学日常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不服管教。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长期学习生活中形成的: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服从制度,无限彰显个性,搞另类搞特殊等特点,不难发现,简单强硬的管理方式早已对处在叛逆期的他们毫无用处,甚至适得其反,越管越不听话,在这种情况下我再一次学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特性:学生小组合作式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学习之后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别人管他们不行,那么可不可以让他们自己管自己?那么该如何做呢!我们常见的学习小组一般由小组内的1号或2号同学担任组长职务,负责协调组织大家进行文化课上的学习交流,但是体育课上情况就不同了,作为组长的学生体育未必好,反之“问题学生”的体育成绩未必输给12号的组长,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让那些“问题学生”来做组长,让他们去管理别人,当然前提必须要说明,管理别人的时候自己必须先做好才有资格去管别人。于是我在这个班内推行了“组长轮班制度”即组内的每名同学都有担任组长的机会,为期一周。特别说明小组长的职责:负责协调处理与体育课相关的一切事物,例如:体育课的着装,要求携带的器械,作为组长有责任在上课的前一天提醒组员,当天课前还要检查本组成员的落实情况,如果出现问题组长要尽快想办法解决,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课上的锻炼组长要适时监督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分组练习时组长来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自主练习,各个小组间进行比较来检验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老师布置了课下练习任务,那么组长要积极组织组员锻炼并做好记录以便老师了解课下练习的情况。“组长轮班制度”的推行效果明显,在约束别人的同时也约束了自己,平常经常调皮的学生变的安稳了,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成为了每个同学恪尽职守的基本原则。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