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活动,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所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向。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课堂引入、实验的开发、问题设计、知识板块间过渡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是一节好课的开端,创设好的物理情景是课堂引入的有效方法,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让学生感到学物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以《电功率和安全用电》为例具体阐述。
1.创设物理情景。新闻稿:某地百货大楼发生特大火灾,警方经调查后得出火灾原因是电路中电流过大。
2.交给学生任务。任务一:根据欧姆定律和电功率知识找到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任务二:探究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到,为了避免火灾,需要及时断开电路。告诉学生生活中用保险丝解决问题。逐渐将保险丝材料选取、保险丝的作业、保险丝规格和选择等知识展开,最终解决了时间问题。
用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创设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用的,这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得到了保持。
二、实验的开发
开发实验是个新词,但实际教学中并不陌生。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教师往往需要自己制作教具辅助教学。这些教具既可以是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分组实验。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笔者遇到了一个问题:实验器材不够,没办法分组做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实验。这节课怎么上?是让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想了很久,笔者终于想到了办法:将玻璃砖(如图一所示)设计成分组实验。我在纸上画出玻璃砖的轮廓,并画出法线、两条入射光线。这样学生分组实验时只需将玻璃砖放在轮廓的位置,然后画出折射光线就可以研究折射规律,再沿着折射光线入射还可以探究折射现象中光路可的逆性。
在本节课结束时笔者把学生的实验数据收上来,根据作图痕迹可以看到实验效果非常好,学生作业也反馈出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再比如《电生磁》教学时,笔者制作了奥斯特分组实验(如图二所示),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能更好地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三、问题的设计
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使课堂连贯,效率高。
在《电功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电功率的概念,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引入:电流通过电灯时在12分钟内电能表转盘转了40圈;电流通过热水器时电能表在1分钟内转盘转了40圈。①谁消耗电能多?②谁消耗电能快?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用电器消耗电能是有快慢的。如何表示这个“快慢”呢?让学生类比小学了解的速度概念,建立电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电功率是否一样?再让学生观察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是不同的,所以要说电功率时就必须指明电压,从而建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让学生好接受,那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学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概念是什么。
四、知识板块间的过渡
在教学环节中的过渡指教学内容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巧妙的过渡可使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教师应根据既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环节过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过渡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机等。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几个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比如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结合起来,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提出问题结合起来。笔者以《电生磁》为例,阐述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提出问题结合的运用。
学生得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结论后,让学生把曲别针放在铜线下,通电后观察铜线能否吸曲别针,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不能,此时教师提出问题:既然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为什么不能吸曲别针?学生马上回答磁性太弱。教师再提出问题:如何将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加强?学生会说增大电流。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但是提供的电压不变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多个导线磁场的叠加可以增强磁场,再结合学生学过的滑动变阻器,引导学生讲导线绕起来,从而过渡到螺线管的教学。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初探,笔者愿意与各位教育同仁继续一起探讨,促进物理课堂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