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一周,儿子就很小心翼翼地告诉我:“妈妈,老师说要开运动会了,到时你来参加,好吗?”他热切地看着我。“好啊,这周你上课好好听讲,眼睛盯着老师看,放学能把你听到的故事讲给妈妈听,我就去参加,好吗?”我目的很鲜明。因为上一周刘老师告诉我:因为我儿子自学得太快,以至于上课老师讲时他东张西望,和小朋友说话,不能安静下来。我听了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一直是好学的;忧的是这样不利于他良好习惯的养成。那一刹那,我明白了:即便是四周岁的孩子,也需要明白他的“课堂目标”是什么,课堂上需要怎么做。儿子毫无芥蒂地说:“好!”那话语干脆响亮!为了“核实”儿子的承诺,一周后我真的私下沟通了刘老师,刘老师的回答让我感到欣慰和感动——儿子做到了!于是我履行诺言,奖励他努力的心!
运动会上,我和儿子很被老师“垂爱”,被安排了两项运动。其一是儿子骑三轮车到操场中间停下,然后我用两个呼啦圈交替,儿子每次蹦着向终点前进,再跑步返回中点,骑上三轮车冲向出发地即完成。儿子很在乎,上场前,竟和他的朋友冯涵睿因为“抢”着当第一而吵了起来!因为他嘴巴上敌不过人家,竟然负气地说:“妈妈,我就要当第一,我才是第一!”委屈得哭了。我很震惊:原来幼儿园里,这种“竞争”就已经植入孩子的思想了!冯涵睿见我儿子哭了,赶忙说:“老师说了:人人都能得第一!今天是我,明天再是你,好不好?”儿子立刻止住了泪:“好!”多么简单就解决问题了啊!我还在担心儿子不干,也要争“今天是第一”呢!静下心来,我颇感慨教育的力量!显然“人人都能得第一,可以是今天,也可以是明天!”这应该是老师教育的,而孩子们是多么认真啊!这种激励永远让孩子有念头儿“能拿第一”,我也是老师,我在中学阶段应该给我的学生怎样的人生信念呢?
比赛开始了,我铆足了劲儿努力为儿子挣第一。果真,第一个骑到中点的是我儿子。接着我放下自己的“身段”,一直猫着腰跟在儿子屁股后一个接一个地把呼啦圈放到他的身前……因为几乎所有家长都不肯猫下腰去,很多甚至直着身子一次又一次蹲下身去捡。结果我和儿子又轻松地到了一半的终点。我们迅速返回,又第一次到达了中点处,我让儿子骑上三轮车,信心满满地说:“走吧,儿子!”结果儿子坐在那儿,美美地傻笑着,四周张望着,突然他看到在他右侧有一个小朋友和他爸爸超过了他,一直向出发点冲去。他才开始着急蹬三轮车,结果因为用力不平衡,摔倒了。我赶忙跑过去抱起他,老师也跑过来扶起小三轮,我们又一次冲向最终点。我们当然没有拿到第一,可是我鼓励了儿子的勇敢,给了他大大的拥抱!然而儿子“美美的东张西望”那一幕却不能使我内心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思考了比赛前前后后,方才恍然大悟:上场前,我跟儿子解释了几乎所有过程和每个过程需要他做什么,唯独忽略了冲刺这个环节,因为在我的头脑里把它与环节一归类了,可儿子却不能!我想,如果比赛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更认真地讲完比赛,或是一定不是站在他身后说:“去吧,儿子!”而是跑到终点迎着他,说:“来吧,儿子!”然后张开双臂……
不是吗,这就好像教育,更多地需要我做的是一种引领和等待!而不是催促或“袖手旁观”!
一次别样的运动会,一次别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