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内容上共选取了10个一级主题,在每个一级主题下都明确列举出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的一些重要概念。因此,接下来一段时间,关于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必将是全国生物教学的核心。
如何在生物课上构建重要概念呢?结合我上的一节省评优课《植物的呼吸作用》,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遵循课改理念设定教学目标
当前生物学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本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之形成重要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同时渗透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我把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重要概念。
在对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后,在充分尊重教材和学生学习规律、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立体交融的: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尝试植物呼吸作用呼出二氧化碳的实验。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形成植物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概念;关注植物呼吸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二、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1.创设情境,引入重要概念
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冬天储存蔬菜)引入,创设了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呼吸作用。
2.畅所欲言,暴露相异构想
在创设情境之后,分别请了3名同学来回答,学生通过大胆的猜测提出了3个不同的原因,这样就使他们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暴露了出来。那么学生的推测到底对不对呢,紧接着进入探究实验,为建构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做好铺垫。
3.自主合作,建构重要概念
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吸进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在课本中,此重要概念的建立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因此,在20分钟的教学中,我只选取了植物体呼吸作用吸进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进行探究。在学生提出假设后,请学生先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保证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平等交流。学生在班级内交流“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方案时,不仅进行口头表达,还加入了学生之间互相补充、评价完善这个环节。目的是体现交流的深刻性、启发性和创造性,领悟求实、质疑、批判等科学精神,构建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形成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立体交流网络。之后请学生对此实验进行了演示,在此活动中,使学生拥有实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无痕迹地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主动构建新知。通过实验的演示,对学生的相异构想进行了检验,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纠正、完善。“植物呼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难,因此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装置,通过学生对实验装置的意图分析,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获得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不同组内学生使用的实验材料不同,但得到了一样的实验结论:“植物所有的活细胞都呼出二氧化碳”。
4.知识应用,提升四基四能
此时再提出上课时引入的情境,请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并提出恰当的建议。最后,通过学生发现实验装置的不同,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用叶片的实验组使用的是黑色的塑料袋,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本次课整体设计合理,获得了一等奖。但是自己知道其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根据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呼吸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我的这节课并没有紧紧扣住这一重要概念。
通过这次省评优课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自己收获很大:1.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依靠事实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比如通过活动、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事实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一些信息等等。2.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建立,可以通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实现,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恰当的指导语或者是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等。3.在学生形成概念后,要把这个概念放到整个生物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概念图。4.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重要。
以上只是我对如何构建生物重要概念的一点反思,关于如何构建生物重要概念这一课题还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