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文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和谐家庭教育的“六多六少”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3-25 15:42:00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家庭。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家庭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从“一张白纸”到“丰富多彩的画面”的形成,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孩子品格、个性、心理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意义深远。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案例清晰地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不当是引发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跟其家庭或是家庭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跟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家庭教育的方法及形式对于孩子心理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独生子女多,一些家长严爱无度,总感觉现在的孩子“不听话”、“管不了”。许多家长还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家庭教育“路在何方”?我认为,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必须要为其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鼓励多一点,溺爱少一点
  鼓励是一种希望。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不小心摔倒了,此时的他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心疼。许多“好心”的家长一遇到此类事总是迫不及待地狂奔过去,当小孩还没意识到应该怎么做时,早已被抱起。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一碰到问题,他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当得不到帮助或是满足时,他又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类似上面的“摔倒事件”,但有多少父母能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呢?过分的溺爱泯灭了孩子解决困难、问题的火花,扼杀了他们经历挫折、接受考验的机会,削减了他们独立思考、处理事情的能力。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看着孩子略显痛苦的脸,慈爱地鼓励说“××真勇敢,自己会爬起来,不怕摔”,“努力一下,自己爬起来……”多次努力之后,孩子就学会了跌倒要自己爬起来。父母的一句鼓励,给予孩子的是信心,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会促使他满怀斗志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什么都替他们办好了,而是教给他们怎么做。在鼓励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充满自信,敢于面对困难,办事能力强。鼓励,是孩子成长中劈波斩浪的桨。在鼓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乐观、积极的。

   二、关爱多一点,埋怨少一点
  培育身心健康的孩子是每个父母应负的社会责任。对待孩子,请家长多一些微笑,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恶意的直言。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关心与爱护,并不是冷言冷语、讽刺挖苦、埋怨指责。试想,谁会喜欢看一张绷得紧紧的脸?谁会喜欢听无休止的责备?生活中,孩子放学回家,刚走进家门,有的家长就习惯性地问:今天表现好不好?有没有被老师批评?作业做完了没……这些“问”在家长看来似乎很“应该”,但对孩子起不到任何检查、督促的作用。家长的初衷是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却没有注意询问的方法,孩子听见这些话语,反而会产生反感。不如改为这样问:今天过得开心吗?然后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看看有益于他们的动画片,一起讨论问题,再委婉地引导他们说说学校的情况。家长认真地听,孩子会快乐地讲,这样不是更好吗?
  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就喜欢唠唠叨叨,认为孩子不够努力,认为孩子笨,或者叫孩子做各种的练习。孩子听不到父母的赞美声,只听到埋怨声。又或是看到孩子几次考试下来成绩不理想后,就放弃了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认为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试想,父母都放弃了,孩子能不放弃自己吗?孩子还会有读书的信心吗?态度决定一切。对孩子多一点关心,少一点埋怨,让孩子树立自信,就能使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榜样多一点,虚假少一点
  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在孩子面前,家长就是他的榜样,由于孩子小,没有分辨能力,家长怎么做,孩子也会怎么学。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衡量是非的标准常常来自父母的教育。所以,身为父母,应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改正不良习惯。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什么都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纯净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父母给予孩子的印象一定要是最真诚的。但有些家长由于不注意自身形象,整天打麻将,或是整天无所事事,吃喝玩乐,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还有的家长一遇到事情就态度粗暴,说话粗鲁。笔者曾目睹这样一件事,一个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妈妈带着她去学校注册,当老师问女孩子妈妈的职业时,孩子忙抢着说:“妈妈是打牌的。”旁边的家长都笑起来。这话真让人觉得悲哀,值得家长自省和深思。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这告诉我们,家长应以良好的形象以身示范。托尔斯泰指出: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始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以实际行动作表率,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尊重多一点,命令少一点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尤其是小学高段到高中这一时期),其个性逐渐凸显出来。孩子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想法,再也不是俯首听命的“小绵羊”了。在这一时期,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是如此。我认为,孩子的事就应该让孩子做主,孩子做不了主,父母可以给他意见或建议。但有些父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需求,家长制观念很重,认为孩子理应听从于父母的,习惯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方式和内容,确定生活目标和行为选择,对于孩子只是命令,很少听取和商讨。这致使很多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一些孩子很反感父母。曾有一个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擅自做主为其安排课外辅导班,离家出走以示反抗。试想,一个长期在父母命令下长大的孩子,其情绪肯定非常压抑,口服而心不服,一旦等到孩子抗议暴发,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另外,父母间的一些问题,表面看来和孩子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一些家长也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事,孩子是最关心的。父母是孩子的依靠,是避风的港湾,父母间的关系紧张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紧张。一些父母在面临感情危机时,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要么把孩子当作私有物品,一起抢夺;要么把孩子当作是累赘,抛置于一边,不闻不问,这些都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所以父母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孩子的感受,学会尊重孩子。 

  五、沟通多一点,漠视少一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渐渐失去了儿童期的天真烂漫和直爽,对外界的关心减弱,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对沟通对象的选择性也日渐增强,最明显的表现是与父母“话少”,而与自己的好朋友“话多”。作为父母,要了解他们心理的微妙变化,如果一味强求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往往会引起孩子反感,使事情走向反面。父母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多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自尊心又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扰,会心情郁闷烦燥,会茫茫然不知所以……有时他们很想与父母说说话,听听父母的想法与看法,但有些父母总是以忙为理由,推托、漠视,这会使孩子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赖,封闭自己的心灵,和父母就像是陌生人一样。这也很容易使孩子思想偏激、冲动,甚至走极端。有些家长经常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还不负责任地把孩子推给老人照顾,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一整天的时间基本上都奉献给了工作,只有晚上短短的几小时的时间是和孩子在一起的,这几小时应该是完全属于父母和孩子的,孩子要求父母陪他玩一会儿,作为父母不应该拒绝;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坐会儿,作为父母不应该回绝。
  六、宽容多一点,指责少一点
  孩子从不懂事到长大,要经历很多事情,犯个错也是很正常的。如不小心把碗摔了、说谎话了、作业忘记做了、早恋了等,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是严厉批评,还是宽容引导?这需要我们为人父母的好好考虑。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缺乏自信,做事不够大胆,唯唯诺诺,内心易封闭,性格易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其实孩子犯错很正常,哪个人没犯过错误呢?要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宽容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孩子,是对孩子的有效保护,是给孩子提供更高层次的帮助。孩子在某件事上做得不好,这说明孩子在这方面需要得到帮助,如果我们不去帮助他,反而用大人的思维方式去责备他、刁难他,后果可想而知。孩子会因此而自卑,他会觉得我这也做不好那也干不好,从而胆小怕事,走向自闭,这就太可怕了。我们培养的是有自信、有个性、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朝气勃勃的21世纪的新人,而不是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乖乖听话的顺从的“沉默羔羊”。 或许在指责之后,我们获得了短时的成功,但效果如何呢?孩子是否心悦诚服了?是否彻底领悟了自己的过失?还是迫于你的权威不得不低头认错?这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但我可以肯定,指责后,即使孩子默许了,但对于他心灵的健康成长肯定是不利的。孩子在遭受了指责后心情肯定不快乐。如果我们懂得宽容,能把孩子的“恶作剧”看得自然些,用另一种方法加以引导,也许我们看到的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返回

上一篇:耳朵在哪里

下一篇:带着自信再次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