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题提出及归因分析
问题的提出源于我们组各位历史老师对“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什么是教育质量?当教育赋予学生应对现实生活中多种挑战的力量时,教育才可以称为是“有质量的”。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科教学“赋予学生应对生活中多种挑战的力量”。第二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提质增效以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进行结构教学法的探索与研究?
第一新版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科内容结构化”。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向高中历史教学看齐,结构教学法可以保障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良好衔接。
第二,现行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采用点-线式编排,打破了以往教材已然形成的知识结构。因此,有必要按照学科内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新的知识结构。
第三,现今一线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材当做范例,而是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一课、一章地教教材。学生难以完整流畅的复述历史知识结构,知识呈碎片化。而结构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认知,从而能提升学业成绩。
第四,结构教学法与大单元、大概念、大系统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是践行新课改理念、建立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
第二、界定概念
结构教学法指教师要时刻具备结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学科要素和学科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
结构教学法还特别强调学习者要有主题意识,即始终把握所研究问题的核心,形成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知识网络。
从概念来看,它强调学习者要有结构意识和主题意识。那具体要在孩子们要在头脑中搭建出怎样的结构体系、知识网络呢?
就历史学科而言,首先要搭建的就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时空观念结构体系。
我们以初三世界史为例。暑假放假前的20级学生的最后一节课,我们就和这些准初三的孩子们一起梳理了世界史的线索。师生一起解读单元主题和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然后孩子们根据学习任务安排按照目录提示,进行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小组合作尝试界定重要的历史时期并最终建构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轴。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们就清楚世界史我要学什么、怎么学?给学生以明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假期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同时,历史学科有其固有的学科属性,需要学生去探寻历史发展中史实间的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建构逻辑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看一下这张知识结构表,也是世界史内容,子目与子目,子目与课题,课题与课题,课题与单元主题都存在逻辑关系。因此,我们通过建立这样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同时解读知识间关系属于对于历史的解读,也就落实了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的要求。强调课程育人的理念。
另外,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伴随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走到今天,以“人”为核心、以追求人的积极向上发展为终极目标。在历史课上要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比如我们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单元,通过主题确立,新的开始代表不同以往的新突破,新跨越,文化的变革孕育新思想、新阶层、新政党。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应重视文化的作用,注重思想的解放。这就是价值观的引领,就是历史学中的培根铸魂、立德树人作用的体现,同时强调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综上,结构化教学不单单是一种教学程序的建构,从时空观念即学科的建构上升到逻辑知识体系也就是能力的建构,再到主题价值观的建构体现立德树人核心价值的建构,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丰富性。
第三 、结构教学法的实施
历史教学中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呢?
(一)时空观念结构意识的培养
在七年级,作为一门新的学科,第一节历史课就是给孩子们介绍什么是历史、历史学什么、怎么能学好历史?在学法指导环节,我们教给孩子们如何看目录,进而通过目录制作时间轴。在这里我们就要教给孩子们画时间轴的一些具体方法。别小看时间轴,在初一年级,我们依然可以在时间轴上大做文章,比如让孩子去区分史实和结论,这是唯物史观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们厘清史实间前因后果关系,这是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再比如以前孩子们总说历史的时间难背,容易记混背错,通过时间轴建构时空观念结构,把单一的历史事件与前后史实相联系,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历史阶段中去理解记忆,就能有效改善这一困惑。
(二)逻辑知识结构意识的培养
同样是第一节历史课,我让孩子们读单元导言。读完以后,我带着大家一起解析所学内容,按照天然的标点“。”划分五个层次,进而提炼每个层次的核心词,再按照核心词将相关内容合并,发现按照时间标记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早期人类、定居时代、炎黄时期。结合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早期人类指的是第一层次提到北京人,文明起源定位到定居时代和炎黄时期。中国境内该如何理解呢,孩子们马上提出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你看,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纵穿南北,横贯东西,这就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我尝试让孩子们将第一单元导言以直观形式呈现出来,也就是知识结构图。其实这里大家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围绕主题构建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孩子们将知识文本简化、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易于形成较持久的记忆。
(三)培养主题意识
接下来,我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概念,即主题。把一切学习活动都与主题建构起联系。我引导孩子们在历史学习中要学着去思考:①思考课题与单元题目有何关系;②思考课题与课题之间有何关系;②思考目题与课题之间有何关系;③思考段落与标目之间的关系。我告诉孩子们,读书的时候要让大脑动起来,不能只是看到独立的文字,而是边读边解析文字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也不断训练学生使用这种方法。
(四)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检验结构教学法的实效
进行了一段时间教师引导性训练之后,我开始尝试让学生独立进行历史文本的学习,并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是这样的:①勾画基础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标注能辨识的结论:原因、目的、意义、影响、地位……
③解决学习障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尝试查字词典独立解决。
一些具体的做法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不再赘述。
实践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任务。在此基础上,我尝试了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图展示所学内容。相当多的学生能够快速、独立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接下来我以八年级的历史《新文化运动》为例进一步说明教师如何运用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五个环节,应用结构教学法有何不同呢?首先在温故知新环节,可以通过知识串联,构建大单元体系。通过展示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学生能迅速和前面第二、三单元的学习联系起来,来理解中国人民坎坷的近代化之路。
第二环节主问题的设计,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本课内容来设计,那么运用结构教学法,在主问题设计上要突破一课的限制,与大单元结构联系在一起。比如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或者试着从多角度论证在这一时期中国进行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就可以串联1、2、4单元的知识。
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依托单元结构知识,层层深入研究学习,并形成知识体系。接下来学生能建立并说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可以证明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是很高的。同时巩固运用或者评价练习环节就可以依托学生的知识体系自然而然的得到解决了。
四、实施与反思
结构教学法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师生关系良好,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多样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学习方法不断优化,学习能力不断提升。阶段性练习成绩明显提高。历年中考文综成绩优异。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传承一些优秀的经验与做法,同时并尝试继续创新。我们组计划开展进一步大胆的尝试,将历史学习按照不同的时期划分成不同学习模块,学生认领任意模块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学习探究。教师为学生虚拟一个实践性的历史运用场景:合作策划完成一个“某历史时期古镇项目策划”的设计,我们始终围绕着课程育人进行设计,因为时间关系具体实施方法不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老师我们可以会后继续探讨。
总之,通过结构教学法,最终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知识网络,会运用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解释、解读历史;学会解决问题,具备“应对生活中多种挑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