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多彩青春>学生风采>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大国崛起》读后感之大道行思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0-08-28 01:25:00

根据15世纪后西方九大国崛起历程探究共和国复兴之路

——之十大道行思

16世纪前的历史,虽然不能称之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史,但当我们回顾那段漫长岁月之时,我们,或者说世界人民不得不感叹中国在那时的伟大和强盛。

然而自从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揭开了西方崛起并由他们主导世界长达百年的历史大幕起,在西方人眼中富有神秘色彩的中国的面纱慢慢被揭开,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中国无尽的摧残、践踏……

是什么样的力量,使那些曾经难与中国抗衡的小国在两个世纪内就得以迅速发展并影响了整个世界?饱受一个多世纪摧残的中国又从中吸取了哪些教训,获取了哪些经验?时至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依旧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仍弥漫在世界政治舞台的云烟中。未来中国将如何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新一轮的国家较量?而这一切,又要从头说起……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

中国处在亚欧大陆的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疆域和长达万里的海岸线。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实现大一统,使统一成为贯穿中国千百年历史的主流趋势,继而秦汉、隋唐时期不断扩充了中国的疆域,更使中国拥有幅员辽阔的土地,地形地貌多样化,广袤的农田,再加上与欧洲陆地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的发展,这些无疑成为封建制度下最优越的条件。这些优势使中国从古代就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型的经济体制,无需同外界联系就可以获得比西方更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条件,在以自然条件为主导因素的封建社会,中国无疑将成为一个强盛的超级帝国。对比当时的其他地区,欧洲依旧四分五裂,没有稳定统一的国家形成,沿海地域没有广阔平原从而限制了他们种植业的发展,除了通过阿拉伯人得到来自东方的讯息外,他们不再额外了解多少;北非的古埃及和他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取代;15世纪前美洲文明处在另一个“世界”中。

然而,历史就是这样,机遇总是人人平等的。长此以往,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更加温和,就像山坡上的羊群,只要能够给他们生存的条件,他们不会反抗,他们对战争只有反感和厌恶,渴望和平、喜欢拥有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欧洲人就完全不同,罗马帝国的南征北战使他们的将士尝到了战争胜利和杀戮的快感;日耳曼人则具有对君主的忠诚和残暴与仁慈并存的怪异性格;不列颠岛上的“蛮族”则不断的被罗马帝国侵犯,但同时也将欧洲大陆的文明带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岛上,显然这种文明以及日耳曼人建立起的土地分封制中双方对契约作用的肯定为未来英国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沿海的尼德兰只能着眼于海洋贸易,从而提升了诚信在他们心中的价值地位,也让荷兰人认识到经济统治的强大力量;来自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担任了俄国沙皇,在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同时,蒙古统治时期同样让东方文化融入俄国,并且带有蒙古“全民皆兵”、服从命令的观念和东方以柔克刚的真谛,这在二战时期得以充分的体现;阿拉伯人的侵犯使得伊比利亚半岛人民学会反抗和勇于冒险,所以,他们才能率先完成地理大发现并揭开统领世界的序幕。

在15世纪纷杂的欧洲,民族统一的意义超出了当时人们对此的认识。西班牙率先实现统一民族的独立,这无疑为他未来成为第一个世界霸主奠定了基础。相反,德意志的混乱也许形成鲜明的对比。就这点来讲,中国显然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从秦朝起,统一观念无疑为中国文化的建立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尽管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仍以汉人居多,并且长期交流下的多种文化元素已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富有悠久历史的华夏文化。虽然我们并不存在多民族国家四分五裂的情况,但国家统一的意义已经得到世人的认可,“藏独”“疆独”“台独”势力依旧存在,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更详细的分析。


作为大国,不仅是要有物质保障,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软实力,是作为大国的必要条件。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兰西之所以强盛,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南征北战,重要的是法国文化的繁荣以及对欧洲世界的影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巴黎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城市,欧洲王室更以会说法语为荣,这绝不是靠武力就可以取得的;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国家影响至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旧散射着她的魅力,今天,世界各地仍不断的掀起研究东方文化的浪潮。从这一点来讲, 中国首先拥有了先决优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在全球各地文化交融的今天将面临严峻考验,西方文化不分良莠大量涌入,对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扭曲理解,商业化利益的驱动,一种“非主流”的主流偏激文化泛滥更是在一代青少年心中成为引领时代的潮流。这预示着我们:先决条件不是取胜的必然因素,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将面临更多挑战。

提到“90后”的印象 网友投票

二、经济

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曾统治过世界——用经济手段统治世界。经济发展的力量我不必再多说,“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崛起、“郁金香”事件、1929年经济危机、二战后美国的财富总值、“广场协议”的签署、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都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是大国实力基础,金融战可以将一个大国迅速托起,同样可以将他们在一夜间经济倒退十年甚至更多。

率先重视经济力量的发展是一个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在这一点上,荷兰人显然比西班牙聪明,但英国人却更胜一筹。西班牙依靠殖民发家,但却是将南美和非洲的金银用来购买欧洲内陆的商品,一旦欧洲其他国家已不再满足于商品交换时,他们就可以将西班牙踹开,16、17世纪,由于西班牙的大量海外殖民、庞大军费开支、连年战争、宗教问题,西班牙本国的工农业已不能和英法荷等国家对抗,不断扩张的西班牙终于被财政拖垮了;而荷兰则充分发展海洋贸易,在其垄断下的海洋贸易中获取高额利润。荷兰曾为市场经济做出杰出贡献,建立起了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制订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展资本市场经济作用,当荷兰只是在狂热的追求金钱时,却发现,阿姆斯特丹已取代昔日辉煌的布鲁日,世界已在荷兰人的掌控之下。但英国更看重的是制造业。它不像西班牙只购买外国商品,而是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下更将科学理论融入到现实生产中。高效的英国工厂很快将商品散布世界,如果说击败无敌舰队也许靠的是英吉利海峡的帮助和英国人的幸运,但英荷战争的胜利和成为七年战争的最大赢家绝非偶然。英国其背后的雄厚资本实力是他崛起的有力保障。

在今天,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对市场的掌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赢得市场才能抢占先机。而要想赢得市场,则又意味着工业化实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强盛以及国家对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况且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技术垄断更使我们前进的道路布满荆棘。对此,中国政府和各企业必须做出正确的调整和应对政策;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升级也非常关键,万万不可盲目胡来而陷入恶性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也已经在市场经济中形成,既要绿色,又要发展,要两手抓,而且抓得紧,抓的稳。

市场监管体制急需完善。假奶粉事件、服务业态度恶劣、产品质量差,等等一些已经影响到中国国内外市场。外国人抵制国货、国人不相信国货,国货质量必然存在问题。而这一切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继而影响到了中国企业和品牌,然后是中国的诚信度和在世界市场上的口碑。几百年前的荷兰人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将诚信放到第一位。无论在运输途中遇到什么问题,荷兰人总会用生命去保护货物。他们清楚,牺牲的是小利益,赢得的是荷兰商人的信誉和市场。

只有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才能为中国崛起提供物质保障。

三、教育、思想

说起教育,我们不得不赞叹德国人的智慧。

人们思考“怎样才能拯救德意志?”

伟大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勒给出答案:

“全民教育”

强迫人民服兵役的办法,普鲁士开始了对国民的教育。

“我从未听过一个国家办教育办穷了,办亡国了”这句出自威廉三世的名言流传至今。19世纪60年代,适龄儿童入学率已高达97.5%,出色的基础教育为高校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未来的几十年验证了这个决策的伟大。“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这句话,绝非空谈。

今天,世界各国依然格外重视教育,美国的强盛和人才的不断涌出与他70%的高校入学率密不可分。国家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教育乃立国之本。明清时代的四书五经和八股取士束缚了学者的思想,从教育上,那时就已经宣告了中国的失败。

当代中国教育体制,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钱学森老先生每次见主席都会问一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教育连个诺贝尔奖得主都培养不出来?”


为什么?现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老师家长对中国现教育体制不满意,中国基础教育内容偏难偏深,但到了高校又不重视学生发展;学术上形式主义严重泛滥,腐败问题已经深入到教育中,且越发严重。当普鲁士还在支付拿破仑大量赔款时,皇帝就决定将王子宫殿捐出作为校舍,但今天的中国,这种事情听起来简直天方夜谭。

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教育,目的在于什么?

在于对人身心健康的培养,对文化传承发展,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接受教育,懂得学习赶超,像日德俄三国一样向优秀的国家和民族吸取经验。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阔创新,由此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思想,宗教改革冲击了天主教对欧洲的控制,人类社会的近代文明才开始涌现。可见,教育和思想解放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强大。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国家,必然走向失败。而中国在教育体制上将面临更加艰巨的任务。

通过教育,我们还要做的,就是改变人们的思想。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等,以金钱为中心的尼德兰人就曾为了个人利润而放弃国家利益,以后的结局告诉了他们当时的决定多么的愚蠢,而我们万万不可重走这条老路。悲哀的是,在这一点,现行教育体制还有很多急需改革。我们举一个小例子:对国货的支持。

这一点,在小学到高中的教科书上,从没有提及过,但孰不知这一个小小举动完全可以改变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市场和企业发展,这就是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常提到的Butterfly Effect。法国、日本、韩国、印度都曾教育过学生去抵制中国货,但在中国,他们的物品被国人捧在手里当作宝贝。的确,从质量上来讲,许多国货不如外国产品,但并不意味着对国货的完全否认。这就显示了中国教育细节的失败。


教育学生艰苦朴素。这一点非常关键。不要认为现在是21世纪,时代不同就不再需要这么做。16世纪的西班牙追求财富和享受、18世纪的荷兰人将原来的淳朴抛之脑后,开始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当时的这两个国家都是同时代几乎最强盛大国,然而这种奢华却将他们埋葬在帝国争霸的历史风云中。时隔百年,毛主席依旧教导我们“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现在再放眼看看这个国家,“厚黑学”的充斥,“拜金主义”泛滥,“富二代”骄奢淫逸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为祖国未来感到担忧。

四、创新

在这里,我提到的是创新,而不是科技。因为在我看来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且创新更包括的对经济管理模式、政治制度决策、教育体制、科学发展的多方面完善。

荷兰人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发明了小甲板大船舱的运输船,建立了股票交易所、现代银行和信用体系;英国率先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实现政治上的保障,采用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方式取代了荷兰旧的物物交换模式从而赢得商业先机,并且将科学理论融入工业生产,依靠工业革命打造世界工厂;德国、美国和日本更是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挤入世界强国之列;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将苏维埃政权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巩固下来。可见,创新从古至今都一直在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

今天,中国的崛起离不开创新,尽管我们没有走在世界强国的最前列,但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史无前例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变革;在经济和科技上,我们不仅要像发达国家学习借鉴,更要结合国情探索出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不能永远屈居他国之下,所以就要试图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构建新的结构,从而带动中国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速度令各国赞叹,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满足。“不要开始,不会结束”世界大国的博弈就是这样。所以,创新精神,必须要时刻拥有。

五、政治制度

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完善是一个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英国能够率先崛起,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率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使得英国在政治制度上远远的落下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未来的资本主义世界中,这种政体显然为英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迫于无奈的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君主而成为首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这种体制对于依靠商业贸易运转的尼德兰来说再好不过了。

政治制度的建立因国家而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所以绝不能随意的套用他国的方式。古代中国的封建统治是皇权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这无疑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体制。而西欧的封建制度则不同,他们是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制度,分权而非集权,从而导致欧洲长期动荡,多国混战。但在近500多年,这种制度下形成的对平等和人权自由的追求以及对法律的认可起到关键性作用。回顾千百年来的世界史,无所谓哪种制度更加优越,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时代背景,就会有不同的更合适的制度。但他告诉我们的是: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而要善于改革、借鉴,意识形态的不同已不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关键在于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那一点。

民主和人权,针对不同国家就有不同概念。美国在上世纪生活富裕,真算得上是“享受生活”,但我们看看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中国的人口相当于4个美国。简单来讲,如果50%的中国人都像美国富裕家庭那样生活,那整个世界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或者灾难。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人对“中国人民渴求‘向他们一样的幸福生活’”的恐惧感了。同样,对于拥有13亿人民的国家管理并不容易,权利的过分自由将直接威胁国家社会的安定。不要以为西方的人权多么自由,国权高于人权,这句话永远适用于任何时间里的任何国家。

六、军事和战争

回顾历史,可以说只有近几十年,我们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500多年前的欧洲,各国为了争夺对欧洲大陆的统治而战争不断。之后又为了瓜分殖民地、占领市场。而这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追求各国利益,为此,他们都想建立起一个适合本国发展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又想打破原有格局重新确立,从而引发他们来自商贸和军事上的多方面战争。但事实却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新兴国家依靠发动战争赢得了新的世界格局,也没有一个老牌帝国依靠武力抑制了新兴力量的发展。西班牙试过了,但失败了;拿破仑试过了,也失败了;德国和日本同样试过,其结局大家有目共睹。前苏联与美国的争霸以及对外发动战争,使得他的国民生产比例严重失调,1991年世界人民看到苏联国旗落下后再未升起;如今,美国却在阿富汗步前苏联的后尘。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国家崛起,绝对不能靠武力解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国际背景下,更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和平崛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并不表示放弃武力,凡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中国绝不能做出让步,能通过外交手段便绝不要开战,但如果需要,就一定要给予有力的军事打击。

一旦一个国家成为第一强国,即使他只依靠经济发展实现这些,他必然会面临发展庞大军事工业的任务。西班牙、荷兰、英国、德国,苏联无一例外。尽管美国躲避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但其战后的强大力量注定它成为新时代的霸主,美国同样面临发展强大军工的任务,这样,我们就看到在朝鲜、越南战争后的美国在走下坡路,70年代受到来自欧洲和日本在经济上的冲击。

相比之下,日本则幸运得多,美国出于战后未来世界格局的考虑,必然会和日本成为盟友,由美国庞大军事力量为护盾,再加上美对日的经济援助,日本几乎可以将它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教育和科研开发中。然而,近年来日本在经济上的发展同样为他步入政治和军事大国行列奠定基础。未来的日本,将同样拥有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很强大的军事工业,在远海战略上显然对中国构成威胁。

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讲,强大军工是中国未来强盛的保障,这一点毋庸置疑。叶利钦执政时试图向美国作出巨大让步从而赢得同西方国家共同发展的机会,但他意识到这显然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亲西方外交政策。所以,正在崛起的中国,未来必然走在世界前列,因此美国也决不会同中国进行真正意义上友好互惠的商贸和政治支持,更不会提供军事上的援助。军事力量中国还要依靠自己,观念也必须从近海防御转变成远海传略。


我们不急得成为世界第一强,因为那将面临着需要一支世界第一的强大军事力量作为保护,但打造世界第一军工,必然是我们的一个任务,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七、其他

国家统一的必要性。西班牙的率先实现单一民族统一,使他们成为第一个世界霸主;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联省共和国后结束了他们被神圣罗马帝国常年侵犯的局面,继而发展为统治整个世界的“海上马车夫”;伊丽莎白女王睿智宽容的治国方式使英国在她的统治期间保持了民族统一,相比同时期进行宗教改革的欧洲各国,英国再次赢得强盛的机遇;在伟大的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实现德国统一的愿望,从此德国一改往日风貌,经济上迅速崛起,即使在20世纪仍让世界两次牺牲在他的疯狂举动下。国家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指导方针,正确的决策,充分发挥国内各种力量带动本国发展。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所趋,民心所向,在针对台海问题上,中国政府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

认清国家地位,着眼于现实。一个国家必须对本国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认识到本国的优势,看到本国发展劣势,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发展,对症下药,清政府前期的盲目自大和甲午战争时的低估自身实力,在今天必须引以为戒。

加强区域合作,进行多边外交。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今天,区域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国家已经不能孤立存在,当一个区域合作组织成立时,总要有一个或多个与之对应的区域组织成立,继而产生连锁反应。通过成立合作组织,加强多边外交,各国之间进行多领域沟通,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从而促进本国以及世界的快速、协调发展。法德两国从当年的死对头到二战结束后的“相逢一笑泯恩仇”,证明了各国对传统世界格局的否定,也正是他们,率先在欧洲开始建立联合体,为欧盟成立起到重要作用。


牢记历史。读史使人明鉴。历史上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思考,无论是荣耀,还是屈辱。只有不断回顾、反思,才能更好的结合现实前进,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其中,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样重要。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一跪和日本对教科书的改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近年来,无论是中国教科书还是影视作品、书籍,对国军抗战中的肯定、对过去历史中敌人的客观评价,也充分体现了共和国在这一点的进步。

这是《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中提到的2000、2004、2008和2009年度解放军各种力量中现代化因素所占的百分比重,反映了军力的现代化程度,从左到右分别为海军水面舰艇部队、海军潜艇部队、空军和防空部队,可见,现代化程度均不超过50%。

重视产业结构合理分配和调整。西班牙曾因为过分的掠夺殖民地、庞大军费开支而推出大国政治舞台;英国也曾因为过多的殖民地放慢了他的前进步伐;二战结束后的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他日后的衰落。可见,一个国家必须坚持各产业结构比例合理,保持同比增长,并时刻进行改革调整,跟上时代步伐,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全面现代化。

大国概念。什么是大国?大国就是要做到对本国人民负责,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人类社会发展负有责任,加快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对国际社会负责,完善社会体系,构建对各方有利的世界格局,推动世界的发展;在国际上具有领导能力,无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稳定国际局面。这才是一个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世界大国。

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20世纪末,当其他国家认为美国即将衰落时,却没有看到,新兴的信息产业已经被美国抢占先机——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只有国家对未来的发展局势进行准确的预测,才能更主动的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未来的世界格局越来越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正在崛起的新力量不断壮大,印度、巴西、墨西哥、东南亚,在未来的某一天都可能成为影响世界发展方向的一支力量,中国同日本、韩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合作交往也日益备受关注。同时,中东问题、朝鲜半岛等地区问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艾滋病、环境问题、能源问题、人口膨胀、粮食危机、核扩散、宗教问题等都将是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在未来,我们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还与更多的困难等待我们去面对。

大国风云变幻莫测,中国在几经风雨的洗礼后又以崭新的大国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未来,我们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又会迎来哪些机遇,我们不得而知。未来的世界是走向统一、联合,共同发展,还是群雄逐鹿,角逐天下,我们也无法预测。但至少有一点,中国,将永远保持着对世界、对人类负责的态度,朝着世界强国的行列昂首前进。

返回

上一篇:触摸都市

下一篇: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