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效能视角中的民办公助中学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15 16:41:00

效能视角中的民办公助中学
              ——对民办公助中学发展的思考 
(石家庄市首届校长论坛发言稿)     夏强
摘要:  在目前情况下,办学体制改革速度加快,民办公助中学发展迅速。它吸纳了社会闲散资金,弥补了国拨经费不足,满足了大众选择优质教育的需求,帮助解决部分适龄少年入学难的问题。民办公助中学要发展就必须从学校的自主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上下工夫。   
主题词: 民办公助   效能
 
    近些年,公办学校乱收费的现象日趋严重,有些公办学校依仗升学率高,巧立名目而大收特收,少则几千上万,多则几万几十万。国家计委公布了2002年上半年价格举报情况,涉及教育乱收费的案件竟超过半数。报纸透露,北京市200多所中学招收择校生,年收费逾10亿元[i]。在公办学校对择校生乱收费遭到社会各界口诛笔伐、广大家长又挤破头交费择校的情况下,一种崭新的办学体制——民办公助中学应运而生,它既姓“教”又姓“钱”,较好地解决了择校生交费选择优质教育的问题。1994年以来,我国的民办公助中学得到了迅猛发展。民办公助中学就是在民办的基础上,由国家在人财物和管理方面给予资助,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参照公办学校运作的一种学校[ii]。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和发展已引起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关注,人们的疑惑也接踵而来:政府在大力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为什么又开办收费较高的民办公助中学?创办民办公助中学究竟能给政府、学校、家长及学生带来哪些好处?其实这些问题都能从民办公助中学所蕴藏的效能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所谓效能,就其字义来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运用效能这个概念时,就不仅指事物所发挥的有利作用,而且指它的运作或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结果。学校效能目前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试图从民办公助中学的有利作用和积极结果角度,对民办公助中学的效能作些尝试性探讨。
    一、民办公助中学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弥补国拨经费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办学效益
    效能高的学校应该是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出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学生的学校。从国家的投入和学校的产出角度来看,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的效能明显高于公办中学。我国现存公办中学大多是在冗员多、效率低、经费不足的状况下运行的,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得到圆满解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统计,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的中小学生[iii]。国家现实的财力所能提供的经费在绝大部分公办学校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经费短缺是公办学校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紧张,造成公办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拨经费。但是另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又使得社会上存在部分可供利用的闲散资金,不过这部分资金不能由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去提取,而要由学校以交换或其它的合法手段来获得。在公办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国拨经费而社会上又存在着可利用的闲散资金的情况下,就有必要依托那些教育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公办学校,创办一些民办公助学校。民办公助学校大多是通过筹集民间闲散资金,租借社会上可利用的教学场所而创办起来的,它既有基础教育的公益属性,又有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经济属性。因此,民办公助学校就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国家投入少、学校产出多的高效能的学校。正是因为这类学校的效能较高,所以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采用民办公助的办学模式。如我国的香港地区80%的中小学是由民间团体举办的,政府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并进行宏观管理,只有10%多一点的学校是政府举办的[iv]。我国大陆的民办公助学校作为教育领域中公办学校的一种补充形式,由于满足了一部分人特殊的教育需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得到适度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公助中学,正是借助社会力量办学、加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步伐的好途径。目前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义务教育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公布的《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初中阶段教育,2000年在校生数6256.3万人,2001年在校生数6514.4万人,增长率4.1%;学校数2000年6.4万所,2001年6.7万所,增长率4.1%。河北省学校数2000年为4194所,2001年为4346所,增长率为3.62%[v]。由此可见,初中学校数在全国和一些地方仍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事实上,一些老城市如上海初中学龄人口正在下降,而在很多新兴城市如石家庄正进入初中学龄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因此初中学校数也必然逐年增长。与此同时,中学教育总体规模的急剧扩大使办学条件恶化的局面逐年加重,改善办学条件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学龄人口的增长与严峻的办学条件形成反差,使得公办中学的承受力面临挑战。在公办中学,继续依靠增加班容量解决上初中难的问题势必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依靠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也不太可能,因为各级政府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和发展,既弥补了公办中学在数量、规模上的不足,又加快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民办公助中学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给当地学校的共同发展增添了动力。比如长春市18所学校改制三年,吸纳社会个人资金近8个亿,其中拿出了35%用于薄弱学校建设, 使所有的学校都得到了发展,学校间的差距逐年缩小[vi]。总之,从民办公助中学产生的积极结果来看,民办公助中学能够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分担国家经费短缺的困难,形成国家、学校、社会共办教育的局面;能够强化教育发展的动力,进而提高办学效益,推动本校及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民办公助中学享有办学自主权,有助于学校自立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一定程度的自主办学是提高学校效能的重要途径。只有获得办学自主权,才能使学校释放更大的潜能,发挥更大的效能。民办公助中学实行的是有别于公办学校的办学方针──自主办学、校长负责、经费自筹,并坚持四独立的办学原则──独立法人、独立师资、独立校舍、独立核算。民办公助中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它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创造独具特色的业绩。民办公助中学的高效能主要来自于他们走着一条“以创新求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道路。从学校角度来看,实行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励学校自立创新。民办公助中学实行自主办学以后,从学校自身内部就会产生改革与创新的动力──因为不改革就难以生存,不创新就难以发展,改革与创新已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由于民办公助中学享有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所以校长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办学的策略,因校制宜地确定招生、招聘教师、设置课程及其它各项管理政策,校长还能够对学校的人事管理、分配待遇、内部机构和职位设置等项制度进行有别于国办中学的深层改革,因此校长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发挥。此外,民办公助中学还享有私立学校绝大部分政策待遇,如独立法人、独立师资、独立校舍、独立核算,可以自行招收择校生或跨区域招生,可以自行招聘教师并有权解聘不合使用的教师。而公办学校受到各方面的限制,比如随便招收择校生或解聘教师都会惹来麻烦。民办公助学校更利于根据自己的特点去主动适应环境,去探索创新,包括学校管理短期目标上的创新,高效能的管理方法上的创新。总的来看,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吸收了“公办”和“私立”学校两者之间的优势,扩大了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激活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促使学校提高质量。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公助学校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大一些。民办公助中学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在师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师资主要来源于本校的优秀教师,这是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的最关键的因素。民办公助中学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选择优质教育的需求,而可靠的教育质量对于家长来说是作出选择的最重要的砝码。家长们付出高额学费投资,必然要求学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来确保其子女的升学和全面发展作为回报。显而易见,如果民办公助中学不能保证教育质量,或者教学质量与家长付出高额学费时所寄予的很高的质量期待有很大的差距,就无法招到每年肯交数千元甚至上万元学杂费的学生。因此,唯有千方百计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和学生的质量期待,才能使民办公助中学在接受市场选择和参与教育质量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3、促使学校突出特色。办学特色同教育质量一样,对于民办公助中学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民办公助中学的成长和发展,基本路径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创造“特色”。所谓特色,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去主动适应环境,寻求最佳的存在状态。教育特色的创造,反映了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规律新的认识与思考,体现了他们对环境变化的正确把握,表明他们在教育规律、环境与自身条件三者之间找到了新的、恰当的结合点。办学自主权是学校特色的温床。拥有办学自主权的民办公助中学更容易按照自己的特点办“活”学校,办出特色。民办公助中学所追求的特色,应当既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利用学校的条件,又能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期望、适应社会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目前大部分民办公助中学极为关注办学特色。有的学校提出“以‘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培养目标”。有的学校在学生起点差异大、家长期望值高的状况下,加强外语、计算机及艺术特长教育,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他们在探索办学特色方面所做的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并成为吸引生源的优势。
    三、民办公助中学满足了人们选择优质教育的需求,有助于解决适龄少年入学难的问题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认为,高效能的学校是那些能满足各种关键相关人群(包括学校主管部门人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及其他重要公众)的正当需求的学校,因为学校的运作要受这些关键人群的支配,因此,分析学校的效能就是评价学校满足这些关键人群合理要求的程度[vii]。在市场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学校活动、校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关键人群需求满足程度作为衡量学校效能的标准似乎日渐重要,受到学校及社会公众的重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公办学校不能满足相关人群的合理需求,有的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与人们的愿望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出现某些学校无人问津而在校生又纷纷转学的状况,显然这是因为该校教学质量太差造成的。近几年,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升学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青年人就业难度的增大,所有的家长都期望子女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优质教育,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不少家庭甚至普通家庭也已具备了与选择优质教育需求相适应的经济承受能力。北京十一学校1997年招收的择校生中,工薪阶层子女占总择校生数的92.4%[viii]。由石家庄市热点学校四十中学创办的求实中学,1998年招收的择校生中,家长属于工薪阶层的约占83.4%,1999年占86.8%,2000年占90%,而2001年达到91.7%。此外,近几年广大家长及其独生子女选择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家长们普遍感到,让子女在一所高质量的初中就读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们认为初中是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从升学角度看,从重点高中升入大学的比例比普通高中高得多,而能否考上重点高中的关键在于初中的教学质量。如石家庄市区98届初中升高中比例是51.9%,而升重点高中的比例是18.4%(当时只有1中、2中、河北师大附中,现在重点中学较多,不可比)。基于以上原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初中教育,于是不少家长根据目前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的原则采取转户口、转学、找人批条子等手段,以达到让子女进入质量较高、声誉较好的初中就读的目的。保守地讲,前几年石家庄市择校生每年都有上千人,每年在招生前的几个月里,市、区教育部门及热点学校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常的办公秩序几乎被打乱。择校生的大量出现,致使一些学校严重超负荷,班容量过大。尽管教育部门、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杜绝择校生,但效果微乎其微。坦率地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择校问题是很难彻底“堵住”的。其实,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社会上有那么多人不断地坚持交费选择学校,说明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校上”向“上好学校”过渡,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已经成为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有些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与人们的愿望存在的差距太大。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创办的民办公助中学,不仅妥善地解决了教育部门深感棘手的择校生问题,而且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和特长教育的机会。
    此外,民办公助中学客观上解决了适龄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在一些中小城市和新兴城市,入学适龄人口急剧增加而中学建设跟不上;在城市新建地段适龄少年入学难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以石家庄市为例,1980年市区居民人口是92.5万人[ix],2000年为185.6万人[x],人口增加了两倍,从1974年到2001年26年间全市中学只增加了41中、42中、43中三所。可以看出,现有的公办中学满足当地居民子女入学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城市打工者子女的入学问题、农村子女进城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公办学校更是无力解决,因为公办学校接纳附近居民子女入学已是捉襟见肘,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以及农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更是难上加难。依托名校和热点学校开办一些民办公助中学,等于增加了几所可以跨区域招生的优质中学,这对解决当地城乡居民子女上优质中学难的矛盾,起到了缓解作用。这也意味着,民办公助中学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 一刀《“教育收费”怪现象》,《工人日报》2002年8月28日。
② 杨林国《民办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衍生的现实矛盾分析》,《教育探索》2002年第11期,第51页。
③ 刘亚荣《就近入学和教育经济》,《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5日第15版。
④ 高洪源《学校现代管理》,研究生课程讲义第7页。
⑤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处《200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10期,第72页、78页。
⑥ 徐英杰讲话稿《关于学校体制改革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第1页。
⑦ 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54页。
⑧ 时晓玲《体制改革试验正初现生机》,《中国教育报》1998年4月13 日。
⑨ 河北省测绘局《河北省分县地图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⑩ 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对策》,1999年第1 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125页。
   2、聂荣鑫《复杂性:学校低效管理研究新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第27—30页。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