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16 09:09:00

面对青春期
    家长学校讲座之二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主讲人:贺银瑞(河北省心理教科所心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河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会秘书长)
 
    第一方面是独立与依赖共存,这是一个大的特点。它表现是这样的:一方面在家长面前显得非常听话,家长说什么她就听什么,我们家长也喜欢家长说什么孩子听什么,但是这就引发了一个结果,就是在家庭当中,在学习生活方面,我们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正因为我们剥夺了孩子的话语权,他在听话依赖的过程当中,青春期有一个必然的心理要求,要求与家长平等,要求家长在某些方面听他的话、听他建议。听话与平等是一对矛盾。第二个表现,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愿意听家长说,你长大了,你成熟了,你非常老练、老成,你非常深刻,你非常酷等等。愿意听这样的话。但是另外一方面,在办事的一方面又显得非常的幼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孩子我们称他为生理发育提前。小小年纪长的个子非常之大,有的孩子在青春期短则一年,少则几个月,个子就长的很快。但是在心理发展,我们称他为心理置后。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置后。生理方面他象个大人,心理方面还象一个孩子。这也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最终的结果,我们称为独立与矛盾并存。独立与依赖共存。这个矛盾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我们孩子的心理状态。去年在承德听了一次心理活动课,叫亲子沟通,这个亲子沟通就是家长与孩子一块沟通。有这么几个例子,说是一个大冬天,一块吃饭,他说:我的老爸爱吃辣椒,他没吃辣椒。他老爸吃辣椒吃的满身是汗,就开始脱衣服,把羊毛衫一脱,穿着衬衣,他一看我还穿着羊毛衫,就让我脱了,如果我不脱的话就开始训我。他热得很可我冷得很,我没吃辣椒呀。这就是一种表现在生活细节上我们往往过多的强化了我们自我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在学习的能力方面常有这样的感受,有一个学小提琴的孩子说,当我的父母高兴的时候就说,来拉一段,我们欣赏一下,当父母不高兴的时候,我在一边练习,他们就说,你拉什么琴呀,烦得很赶快停了。这就是说在家庭当中,我们父母愿干什么就干什么,处在绝对的权威地位,这样沟通的时候非常困难。还有个孩子是承德师专的,他说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他的父母在旁边看,因为父母时学数学的,就在他面前指手画脚,气的够呛,说他的思路太复杂,应该怎样简化,但是那个思路不是他的,是他父母的思路,他非常反感父母在他学习面前指手画脚。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他又离不开父母,一些难题还要请教他们。这就说明,我们的孩子在家庭的生活中,独立与依赖、听话与平等、老练与幼稚的矛盾存在的十分广。这就提示我们家长,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交流的时候,要密切的把握住这个特点。如果把握不住的话,特别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是生活上逆反,你让他吃什么她偏偏不吃什么,你让他喝奶他偏喝水,你让他吃鸡蛋,他偏不吃,等等。学习上逆反,不愿听大人跟他提学习上的建议,能力上逆反,不愿意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据我观察,还有第四个逆反,就是环境逆反。就是不愿意回家。这个特点就需要我们家长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要密切的能够把握住。
    第二个心理特点就是闭锁性,指的是我们的孩子在情感方面的两种体验。他的情感体验非常深刻,高兴起来手舞足蹈,悲痛起来世界末日就来了,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感体验非常深刻,家长很不留意的一句话,会引起一场争斗,他可能好多天不理你或者是他在那里哭了起来,你还不明白为什么等等。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这是闭锁性的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什么呢?他的心理上非常脆弱内心世界非常复杂,但是他又不愿意轻易的表露出来。比如说,他在家里不愿意和家长说话,放学回家以后把书包一扔,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或者说你的孩子过早的在抽屉上上了锁,他的私人的东西不愿意让别人去翻去看,不愿意和家长交流等等,我们称它为青春期的必然的正常的孤独体验。这种孤独体验如果我们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走出这种青春期的闭锁性的话,就极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的性格方面在发展的时候会有不良发展,使我们的孩子在情感方面发展会不健康的发展。为什么说青春期叫心理断乳期,叫急风暴雨期,叫人生最危险的时期?这都是对青春期的最形象的比喻,也都说明了这个阶段心理特点的闭锁性,给我们的孩子造成的种种方面的心理影响。这是第二个特点,内心体验比较丰富,但是也不愿意表现出来。
    第三个特点是可塑性比较大,这个可塑性,指的是青春期的孩子的性格、气质,从人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完备,从生理方面,我们看他已经长大,但是从心理方面来看,他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可塑性比较大。这种可塑性指的是什么呢?你给他制定的目标,他会朝着你的目标去发展,你这个目标制定的好,我们的孩子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我们制定的不好,这个孩子就会得到不好的发展。这是以后我们谈到的家庭当中的暗示。这种暗示,如果是正向的,他会取得成功。如果负向的他就会失败。有一个资料,就说可塑性的问题,一家当中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个男孩子在一年的高考中考上了大学,妹妹正在上高中。这个母亲经常跟这个女孩说,你的学习就不如你哥,你看你哥考上了大学,你考上个中专就行了。一开始这个孩子还不太听母亲的话,你为什么说我不如我哥呢,我就考上个大学给你看。后来她的父母还说你就不如你哥,你学习努力不努力,我们就不指望你了,你能考个中专,你能独立就行了,其实现在考中专也独立不了,结果父母就反复的说反复的说。突然有一天这个孩子的考试成绩就下来了,她就想我的父母经常和我讲我不如我哥,我的能力不如我哥,我肯定不如我哥,我就是这样了,我就考个中专吧。她就沿着她的父母给她设定的这条线发展去了。中考完之后,这个孩子果然只考了个中专。其实这个孩子如果我们做智力测量的话,我们估计她的智商肯定和她哥差不了多少,智力上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她最后只考了中专呢?我们就认为,在青春期的时候可塑性比较大,会受到我们学校和家长这样那样的暗示,这个暗示如果是积极的,这个孩子会按照积极的方向发展,如果是消极的,就会按照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说,在这里我们跟家长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的孩子,不管是如意也罢,不如意也罢,听话也罢,不听话也罢,都是你家长塑造出来的。不是孩子长成这样的,是你家长让孩子长成这样的。我觉得这个要引起家长深刻的思考。如果大家注意一下,上网去看一下“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上升的都是关于情感方面的犯罪,犯罪的原因都可以追溯到青春期,而且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没有直面青春期,没有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给他施加了一些负面影响,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杀手。曾经在20世纪20、30年代鲁迅有这样一个呼声:救救我们的孩子,今天我们面对我们的家长提这样一个意见:救救我们的孩子。从你们的角度,请反思一下:我们对我们的孩子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把孩子塑造成了什么样子?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