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2-13 09:49:00

浅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综理组     李志勇
    论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可以说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生物学作为当今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本身又是一门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更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发散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西方教育概念的对比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西方是怎样界定教育的概念的,education:1、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尤其是对学校的年轻人;2、知识与能力、个性和精神力量的发展、训练的成果;3、教育的,与教育相关的。看来西方的教育将训练和指导放到了第一位,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的。而我们呢?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将灌输知识放在了第一位,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诺贝尔奖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在教学中,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出来的。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次广泛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以兴趣带动学习热情
    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发展。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应有意识地穿插最新科技信息和形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讲无性生殖时,联系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绵羊“多莉”;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时,介绍我国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取得的成就、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在学习有关遗传与变异知识的基础上,及时给学生补充有关生物学领域内的尖端成果和研究动向,如介绍克隆动物、脑白金体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教学中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等来源于生物学家所做的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对生物史的考察和介绍,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讲述科学家开展研究的生动事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信息的传递”一节时,首先从巴普洛夫进行科学实验讲起,使学生从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研究方法中受到启发,认识到这是巴普洛夫成功的关键。学习“生长素发现”时,按照科学家的思路一步步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结论,又教给了学生获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科学家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生物进化学说”时,不仅讲述现在普遍接受的现代进化理论,而且还向学生介绍目前尚有争议的“中性学说”,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知道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再次,应利用好学生们身边的小事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比如在讲“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时,可以带领同学去附近的公园、校园去实地考察,寓教于乐,在欢笑中,让同学们明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哪些做法是错误。如胡乱采集花、果、树木;未经允许在动物园里给动物们投喂食物;虐待小动物等等,通过老师的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如“绿叶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这一节的教学中,提出为什么绿色植物不用“吃东西”也能生存呢?越多同学回答不出来,学生越困惑,就越想解决问题,学习气氛就越浓,当得出结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得营养后,学生思维还处于活跃状态,还继续提出是不是所有植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除了阳光,其它光可不可以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不仅加强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事生于虑,成于做。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怀疑,探奇索引、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型人材的重要品质。教学中教师要切实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别出心裁,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未言,敢做别人未做,不迷信权威,不把自已束缚在一个狭小框框内的创新品质。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一个伟人曾说过:我们就是要做前人和别人没有想、没有做或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一个学生提出:“人为什么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呢?”同学们哄堂大笑并在非议,此时,老师大声评价:“这个问题提的好!”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营造进行创新教育的氛围。
    三、用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打开学生的“心锁”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当讲到“计划生育”的内容时,问,假如人类无节制的繁衍,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在讲到“环境保护”时,问环境污染任其发展,会带来什么恶果?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学习软体动物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人能不能也长贝壳呢?老师激励学生想象人类借助“贝壳”的实例。从古代战士打仗穿的铠甲、戴的头盔,到现代武警战士穿的防弹服、海底探险员的潜水服、宇航员穿的防宇宙射线的宇航服等一一学生被列举出来。老师然后说明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仿生贝壳。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四、用扎实的知识作为创新的基础
    在上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进行尝新教育的一些方法,但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相反,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知识策略就是在创新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要求学生既要勤奋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注意掌握创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归纳和综合,又要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开设如血型鉴定、血压测量及影响血压的因素、遗传性状调查、校园植物观察与分类等专题,让学生获得真知,提高科研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的技能和素质。
    总之,时代呼唤创新,教师肩负重任,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超越出来,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首位,在“创新”二字上狠下功夫,大胆探索,勇于寻求科学的培养途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作者:江泽民
  《生物学》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教育沉思录》   作者:清一同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