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你的过去,我“一概不知”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3-15 09:34:00

你的过去,我“一概不知”
数学组  张晓娴
    假期读书时,读到一则故事:一个犯人外出修路时,捡到1000元钱,马上交给狱警。狱警却轻蔑的说:“别来这一套,想贿赂我换取减刑的资本吗?”囚犯万念俱灰,当晚就越狱了。在逃亡的火车上,他正好站在厕所旁。这时一个漂亮的姑娘要上厕所,发现门扣坏了。她轻声对这个逃犯说:“先生,你能为我把门吗?”逃犯一愣,看着姑娘纯洁的眼神,他点点头。姑娘红着脸进了厕所,他像忠诚的卫士一样守在门口。一刹那间,他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一站,他下车投案自首了。
    有人说这是信任的力量。警察对犯人的不信任导致他越狱逃跑,而姑娘的信任却让他幡然悔悟。但我想最大的区别应在于囚犯的“历史”,请设想如果姑娘知道为他把门的是一位逃犯,很难说故事还会不会有这么一个美丽的结局。
    我由此想到我们平时在教育中的一些情形。比如我在上学期临时接了初三毕业班,按照老规矩先是了解了一些学生的情况,虽没见过学生脑子里却对一些情况已有了一种认识,如懒惰、反应慢、基础差等等,尤其是对成绩偏低的学生印象会更深。其实这种“案底”很影响你的教育和教学,时间一长也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当然因为这次教他们的时间较短,同时还当着班主任,工作较忙,所以这种“案底”造成的影响还不严重,因为不太了解,平时的教学中少了一份苛责,多了一些平常心,看到了现在的优点与进步,因而在我不断改变的态度和“一视同仁”中,最后中考时所谓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却杀出了几匹“黑马”,现在想来这和“姑娘与逃犯”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正是不太了解他们的“过去”,才有了美丽的“奇迹”。
    我想每到开学,特别是接手新班的老师,不要总习惯于去了解学生的过去:犯过什么样的错误没有?有什么坏毛病等等。对于学生的错误,了解后易在老师的头脑的“回收站”里留下“案底”,以便于哪一天他再度犯错时拿来做“参考”。知道了学生的过去,往往就会用“有色眼镜”去看人,随时归类。所以不知道学生的过去,老师对学生就会一视同仁,会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和良好的期待,这样可以使那些有过失的学生重新树立自信。
    不想去了解学生的过去,只想以欣赏的目光去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去给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宁静的心境,我对我的学生说:“你的过去我一概不知,我只看你现在的表现。”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