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我对“教育”的认识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07 16:21:00

我对“教育”的认识
——读“关于和谐教育一些想法”有感
数学组  崔少民
    读完这篇文章,第一感觉是文章深奥有哲理,理论性很强。并且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产生了共鸣,所以有很多感触。文章可以说是阐述了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和谐教育”。
    在过去的2005年,我对“教育”这个词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转变。刚工作时曾经觉着教育处的一些工作是不是多余,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教学成绩才是最重要的。但在真正接触了学生以后,觉得我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在见习期的第二个学期,初二.9班的经历让我对“教育”有了重新认识。当时是第二个学期,总结了第一学期的经验教训,新学期目标是和学生一起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刚开始的一个多月确实不错,但在期中考试前两周的运动会,一下子就让学生的心浮了起来,余老师又在忙初三实验操作考试,顾不过来我就努力去控制局面,但却控制不了,再加上自己当时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期中考试不如人意。考试后我还是一如既往,与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后来的期末考试,数学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余老师的功劳,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名任课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就必须有班主任老师的配合,相反,如果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没有做好,再好的老师的工作成效也会打折。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因为“不可求人人成材,但必须个个成人”的校训,单纯就成绩而言,做不好教育工作,优异的教学成绩只能成为空谈。只有先把思想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才可能得以解决。
    于是我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就多了起来,也多次思考过和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米哈伊尔类似的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厌学?面对那些“不可救药”“不可理喻”等学生该怎么办?为什么认真学习认真做事的同学不理解“问题学生的自感堕落,而自感堕落的学生也不理解那些他们眼睛中的“学习狂”的动力在那里?即使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即使是成年人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也并不是他们没有想过要认真去做一件事,后来,我想他们是缺少一种心态,一种做任何事都认真去做好的心态,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进取的心态,再加上老师的一些高压政策,最终成为了“不可教育的”人。当他的心已经死了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引导学生获得“劳动的幸福”的观点,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做一件事成功时的成就感。这是每个人都深有体会的。比如:打篮球时每投进一个球时,我们会欢呼雀跃;打牌、玩游戏胜利时都会有这种感觉在学习上也一样能找到这种成就感。今年寒假在老家的时候,一个亲戚曾让我辅导他的儿子——一个不思上进的学生。我问他:“你是否有过这样一种经历:一道题很难做,但你努力把他做出来了?”他说:“有过”,“有什么感觉?”“挺好”他说,“喜欢着种感觉吗?”“喜欢”。我们何不利用学生对成就感的向往,去帮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我想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先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幸福”,再从“学习的劳动”中去体验这种幸福。常常是有些学生很难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或者说是体验到的更多的是失落(可能老师一直在鼓励他),就变地越来月没有信心去尝试体验这种成就感了。我们应该从其它方面发现他的优点,让他找到这种体验。从纪律卫生,从各种活动,从特长爱好等等,总是可以发现的。“一无是处的人”真的没见过。
    当他在在某一方面体验了这种成就感,他就会喜欢这件事,并希望做的更好。也就会想在其他方面也要做好,慢慢就有了自信,对于学习也会起到促进作用。这就是看似不抓学习,其实在抓学习。也许这就是教育的奥妙之一吧!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