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及启示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05 16:26:00

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色及启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赵玉英
 
    [摘  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新加坡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我国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  课程改革  启示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21世纪正以举世瞩目的惊人速度飞跃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新加坡进行了数次经济改革。与此同时,其教育领域也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岛”计划使新加坡上下都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这尤其体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在这一领域进行的课程改革,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开放教材市场、削减课程内容外,还有一些更具特色的措施,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总体来讲,新加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
    1.批判性教学
    1997年,吴作栋总理提出了建设“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民族”这一蓝图,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而不是照搬以前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法。新加坡教育部削减课程内容的30%,为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因为在以前那种“教师重教太过且教学大纲中充斥着杂而无用信息”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可能有时间来进行批判性思维。围绕着该蓝图提出的新方针,新加坡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同模式的批判性教学法。其中已取得“合法”地位的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法;另一种教学法,即批判性读写能力的教学法,还未在学校站稳脚跟。批判性教学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提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教师必然会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其各方面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新世纪新加坡的进步。
    2.课室群
    “课室群”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变传统的“学生固定于一个教学地点、教师流动上课”的模式为学生流动于不同的“课室”、教师在一个固定的教学地点教学。课室群的结构有点类似四合院。目前,课室群教学模式正在新加坡一些中小学进行试点,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把学生固定于一个教室而感到烦闷与枯燥。这是一种新生事物,所以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但随着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应该会逐渐完善。
    二、将信息技术融入载育全过程
    2003年发布的世界各国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排行榜显示,新加坡的“计算机网络准备能力指数”(NRI)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从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条件。在基础教育中,新加坡更是广泛利用其优越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学生与教师的电脑配备
    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总体规划,到2002年,新加坡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小学生与电脑的比例从7:1变为2:1,中学生与电脑的比例从5:1变为2:1,即在所有中小学校,每两名学生就拥有一台电脑。同时,新加坡教育部还为教师提供笔记本电脑,目标是每两名教师配备一台。这样的硬件配置,使新加坡的“智慧岛”计划成为可能。另外,从1999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开始推行“教育电子簿”试验。教育电子簿的推行,使新加坡中小学学生不用再背着书包去上学,而是手提小巧的“电子书包”,轻松步人课堂。
    2.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二期规划,要求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建立动态灵活的新型课程。规划方案包括:开发丰富的数字媒体教学内容(自然科学、语言学、人文科学、美学),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建立全新的基于网络的管理模式;为学生开发数字化文件夹。新加坡教育部计划2002年之前在所有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前,新加坡小学近30%的课程用电脑进行教学。
    3.课程评价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上应用的总蓝图》,提出所有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评价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侧重对学生进行信息使用、思考和沟通能力的评价。2003年的二期规划又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评价的范围和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在更短的时间内以更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与表现作出诊断性评价。此计划有三种更快、更有效的概念和技能评价系统,即适应性测验系统、自动论文评分系统和反剽窃系统。
    三、突出语言的学习
    新加坡自1965年宣布独立起就是一个多种族的多元文化国家,其居民大多为华人、马来人、印度人,通用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华语,其中英语为交际语。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语言的学习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从1959年就开始实施。由于种族及文化纷繁复杂,为避免各民族在宗教及文化上的隔阂,新加坡领导人承认任何一种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注重加强各文化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双语教育于是应运而生。在新加坡的新课程改革中,英语和母语的学习一直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从历次课程改革可以看出,英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英语作为交际语,是每个学生都必需的,同时母语的基础地位又不能丧失,因此,学生在吸纳和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与西方的先进文化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为新加坡各民族的融合及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新加坡正是以此为基点来培养、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
    四、对我国的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
    无论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还是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本质上来讲都应在考虑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以学生的需求为本的课程与教学是无效的,因此,真正的课程与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是学生的发展,进步是学生的进步。只有学生发展、进步了,社会才有可能发展与进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构建能促进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
    2.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加强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教育能提高公民的素质,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2000年10月25日,中国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部决定从2000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我国应该始终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把它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体现时代的特征。
    3.与国际接轨,加强语言的训练
    未来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各民族间的相互沟通与融合是必然趋势。在沟通与交流中,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尽快融人世界,加强语言的学习训练就必不可少。*
    参考资料
    1尹国杰.批判性教学在新加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
     2李世宏,艾琼.试析新加坡基础教育发展四大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3)
    3王慧容.新加坡将以课室群取代传统的固定课室[J].世界教育信息,2002,(5)
    4王学风.面向21世纪的新加坡基础教育改革[J].外国教育研究,2002,(2)
                                                                             (本文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06年第4期)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