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05 17:38:00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对学生心理素质部分调查的评价
语文组   杜萌
    摘要: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做部分调查,结合学生特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理素质  调查  分析  对策
    一、调查目的:
    本文运用心理学技术,调查分析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探索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方法。
    二、调查方法:问卷
    三、初中学生特点:
    初中学生被人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谓之“心理断乳期”,俗称青春期。这类群体发展的显著特点: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渴望自己能被他人像成人一样对待;其自我形象在波动摇晃;身体发展的不一致性,会因为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异性对象和家庭成员认为正常、为人吸引的欲望而变得更加突出。所以,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并不成熟和稳定。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完成学习任务对他们来说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可能因为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或对学习内容不适应而感到困难重重。他们会对考试心存恐惧,却又必需面对。其结果,个性发展经常发生扭曲,各种心理障碍频出,严重的甚至出现越轨、轻率行为。
    四、心理测量结果:
    通过对各量表的统计、分类、综合评估,发现在抑郁、情绪和焦虑程度上,有53%的学生基本上是健康的,他们有自信心,处事乐观,精力充沛,不为学习所困扰。但也有47%的学生在心理适应力上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如能及时疏通,理应没什么大碍。但在这47%的学生中,有5%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量表结果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47%的学生的障碍症状较明显。具体表现在: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低、疲劳或精力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对未来不抱希望等。
    五、心理测量分析:
    1、从测量结果中发现有47%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数字看上去大了些,但从实际上可以看到大多数的同学是处于有障碍和非障碍之间,这实属正常。因为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上出现一般的焦虑、惊恐、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并不离奇,如考试之前,学生会反应出焦虑、食欲不振、心烦等不良情绪反应,一般都有因果关系。问题是如何通过自己或他人的帮助来克服这些不良反应。在校的学生其主要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所以许多心理障碍都来源于学习的不适应、人际交往的不适应、自我认识能力失控的原因,所以,如果不及时排除,那么自然会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一旦忧郁成疾,就会造成严重心理障碍。如“有4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生活过得没意思”。这里面有认识能力失控的原因,初中的学生还未能理解“生活有意义”的真正涵义,或许他们在学习中困难重重、或许与人交往中碰上了烦恼等这些并不十分严重的事在他们眼中看来“生活无聊透了”。如长此下去,整日精神颓废,倒真是个大问题。因为,没有个人的正确体验或他人的帮助,那种“化压力为动力”的学习精神在这个年龄层的学生身上很难找到。
    2、有些数据显示出不乐观,但可以找一些客观原因,如:近70%的学生晚上睡眠情况不太好“,近80%的学生不觉得一天中早晨最好”。从心理健康角度讲,一个健康的人,他的睡眠质量应该好,尤其是清晨醒来精力充沛,能以饱满姿态迎接新一天的到来。这项内容的测试结果并不乐观,但能找到客观原因来解释:如现在的学生爱打游戏机、爱看娱乐小说、爱看电视,女同学更爱聊天,有时通宵“革命”,那么其睡眠质量肯定差,早上起来睡意朦胧,还要赶着上早自习、一上午的课,稍不留神一打瞌睡,又要受老师批评等。所以,有些测量数据虽看起来较悲观,但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并非悲观。
    3、确实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需引起重视。
    (1)情绪低沉,意志力薄弱,对自己的认识准确度不高。从测量结果中体现:近50%的同学情绪低沉,终日感到闷闷不乐,生活没有目标,尤其在对自身认识上缺乏准确性。如:在“你是否觉得自己很强健”中。只有40%的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持乐观态度,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强健,32%的学生对此问题还说不清楚,这种对自身生理健康的怀疑会直接影响到其心理上有不良的情绪反应,由于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
    (2)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兴趣和主动。 “多动症”这个生理性反应已不适应这个年龄层次,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在这个年龄层次里体现普遍。在“我做事时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中,近50%的学生经常无法集中注意力,38%学生越是迫近考试,就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这个数据中,有相应比例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虽已力求调整注意力,但努力多次效果还是不明显。
    (3)与人沟通的机会很少,尤其是与老师、长辈之间的沟通。63%的学生“一回家就立刻把房门关上”。在学校里,与老师沟通少,回到家里与父母沟通少,加上对自身认识有偏差,这种“我行我素”的做法很容易出错,如果老师和家长不主动关心他们,任其放任自流,其后果不堪设想。
    (4)适应考试的能力差,对考试顾虑重重,甚至恐惧。几乎全部学生认为考试的目的是得出一个分数。所以认为:“及格”和“不及格”是对考试的综合评估。81%的学生“一遇到很难的考试,就担心自己不及格。”83%的学生认为:“考了坏分数,家长或老师会严厉指责我。”可见,考试对他们的压力很大,许多压力都是不符合实际,如还未进考场,就在担心不及格,担心不及格之后自己会有什么下场,在这么多焦虑之下,还谈什么认真复习,临场发挥的技巧。所以,很多学生由担心、恐惧变为逃避,69%的学生认为“只要考试不记成绩,我就会喜欢考试”,72%的学生认为“不考试,我能学到更多知识。”
    (5)个别学生有严重障碍,过份悲观和自卑。有15%的学生曾有过无具体原因的“哭泣”,13%的学生对现实不满,认为“除了看见的世界外,心里还有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甚至有6%的学生“对别人的自杀表示理解”,这些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没有信心,没有主动掌握未来,一旦发生重大问题,容易自暴自弃,极端悲观,严重的甚至出现越轨、轻率行为。
    六、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已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事业能否成功,学习能否顺利,生活能否幸福,其心理健康因素占80%,智力因素仅占20%。最近在上海市大中学生关于如何评判三好学生的条件中,认为“心理适应能力强”这一条件的占92%。可见,心理卫生对每一个青年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尤其在青少年期,其心理正面临着一个逐步走向成熟、健康发展的阶段,他们在校园里,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压力大、人际交往困难、生理和心理的失衡等。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这些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而且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为使学生能健康成长,适应多种环境的挑战,提出如下对策,仅供参考和探讨:
    1、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
    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色彩斑斓的社会和人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外文化的反差、现实和理想之间矛盾,都给青年学生带来迷惑难解的问题。然而,青少年阶段正是培养各种能力、塑造自我、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许多问题在成年要看来很容易解决,但发生在他们身上,未必能经受得住。有学生甚至为一些个人的小问题而终日惶恐不安,影响了健康和学习。所以,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程十分必要。这门课指明了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以指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尽快走出心理和生活误区,力求为学生提供挖掘个体潜能应用于自我实现和追求个人成功的方法。按照学生体制的特点,“心理健康指导”课应开课程为:主要从学习适应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发展心理等方面着手,起到“求学路上好帮手”的作用。
    2、开设“心理咨询站”。
    提起心理咨询,不少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这种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其实,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对象就是那些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产生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心理障碍患者只是咨询的一部分,发病期的精神病人并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有人把心理咨询同“到医院看病”混淆起来,其实两者间有明显区别:其一,上心理咨询站的人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其二,病人到医院看病,仅仅是单向行为,即医生给你开药看病,而当你下次再碰到类似病情则仍要去医院。但心理咨询不一样,它是一个双向行为,十分注重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咨询双方通过默契配合,咨询员既要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又要帮助来访者自己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今后在同样情境中学会自助。所以,在开设“心理咨询站”之前,先让广大老师和学生能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消除顾虑。
    3、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应该系统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尤其要熟悉掌握多种日常学生行为矫正的方法。
    接触学生甚多,了解学生最深的还是班主任及学生管理一线的教师。在日常管理中,尤其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不少教师因缺乏对现代学生个性、心理的理解,所以教育的效果不佳,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今天,社会已日益关注个体,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心理教育和心理干预以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此,了解、学习进而掌握行为矫正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使我们获得“善其事“的一件利器。其实,行为矫正的不少具体技术方法与人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的。有时,我们的老师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已经潜意识地用了行为矫正方法,如:当学生做了令人满意的事情后,老师会给予表扬、奖励,为其树典型,使这位学生在今后相似的情境中一如既往,这就是行为矫正中的正强化技术。关于这方面的技术还有很多,做我们学生工作的老师,如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那么在今后的管理中肯定会受益匪浅。
    4、合理调整学生的学习课程,满足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参加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与书本打交道,每日的安排也以上课为主,学习是第一任务。而通过本次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无动力,无兴趣,惧怕考试,甚至出现厌学。可见,学习的压力,课程设置不合理,考试过多都会导致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当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会直接影响其他方面,如生活目标、人际交往等,都会因为“无精打采”而产生消极影响。这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及时转变观念,针对现实情况,提出改革方案,以满足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
    通过本次调查,感慨最深的是:我们做教师的,对学生了解得实在太少,尤其是学生的内心深处。这些刚刚开始学会独立生活的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扶持、沟通、指导,很容易走弯路。但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灵的僵绳,扶好他们上马,认真送一程吧!
    参考文献
    1、戴秀英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    宁夏人民出版社
    2、宋专茂等 心理健康测量              暨南大学出版社
    3、摘用各心理测试量表:忧郁自评量表   情绪自测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学习适应性测量等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