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信息技术教育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1-05 18:36:00

信息技术教育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组   李捷
    内容摘要  本文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进行了分析,根据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基础,设计了一种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任务渗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的今天,“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青少年就必须能够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并且应该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即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会用常见的应用软件处理简单的信息,对新软件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一些教育专家认为:为了给人们提供最佳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使其成为出色的终身学习者与未来劳动者,就必须使其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即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因此,教学必须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
    二、任务渗透教学模式
    任务渗透教学,就是对现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信息素养的教育。所谓任务,就是整体任务和技能任务。通过完成整体任务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加工等能力,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通过完成每节课的技能任务则可以巩固所学的操作,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成功的完成每节课的技能任务是完成整体任务的一个基本前提,而整体任务又是学生利用技能任务对信息处理的综合应用,两个任务相辅相成。整个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新课引入并提出整体任务
    对于每个新学习的软件,第一节课非常重要,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软件的主要功能。一般在第一节课提出整体任务,以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素材。整体任务的选题通常要考虑到课程整合的需要,可以选择其它学科的任务主题,但最好准备两个以上的任务主题供学生选择。选择整体任务还要考虑到相关的信息学生是否容易搜集到,任务的设置应考虑到留给学生创造发挥的空间。
    (2)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完成操作技能的传授过程,以技能任务巩固操作技能
    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一般每周只有一节课。因此,要想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我认为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应该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这样,通过一边演示一般讲解,学生在计算机上跟着练习,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可以在10分钟的时间内学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进行的是无意义的学习,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所以,教师需要为每节课设计一个技能任务,用于巩固所学内容,使无意义学习变为有意义学习。技能任务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任务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能够覆盖本节课所有新学的操作,适当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最好能让学生通过完成技能任务对他们整体任务的完成有所启发。
    为了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学习,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调整教学顺序。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将联系紧密的部分放在一起讲,或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重新安排课程的顺序。省略教材中的重复部分。由于每本教材中需要学习的软件很多,而软件中又有相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重复讲解,只需将其中的不同告诉学生即可。但在技能任务中不可省略重复部分的练习。
    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通常可以节省一到两节课的课时。
    (3)增加一到两节拓展课
    拓展课主要学习一些课本上没有提到的软件的使用技巧。这些使用技巧多数是利用学生所学操作达到一些特殊效果,而这些通常又是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希望达到但又不知怎样达到的效果。通过拓展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操作计算机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他们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制作作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完成整体任务
    留给学生制作作品的课,教师尽量不要干预,由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由问题,教师则可以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法。
    (5)作品点评
    作品收上来后,教师尽快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在课上进行点评,主要目的是表扬优秀作品的作者、交流制作经验、开拓其他学生思路。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PowerPoint的整个教学过程为例来说明任务渗透教学模式是如何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
    (1)第一节课的设计
    以演示本校学生的优秀PowerPoint作品作为整个PowerPoint教学的导入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展示PowerPoint的强大功能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信心学好PowerPoint。
提出整体任务:在学习完PowerPoint后,学生有两节课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主题可以是以下三个主题中的任意一个:
    ① 自我介绍(但不可以罗列自己的信息,要求设计的有创意,能够通过演示文稿将自己生动的展现在观看者的面前)
    ② 故事(故事的内容不限,可以是寓言故事,童话新编,现代版的历史故事等)
    ③ 介绍自己喜欢的学科或学科的某个领域(说明原因,及介绍相关知识)
    注:如果有更好的主题,向教师说明后可按照自己设计的主题完成作品
    学生有大约六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在这六个星期里,学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选题、构思,搜集素材,设计演示文稿等任务,最后在两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作品。
    (2)操作技能课的设计
    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使用方法,这时我对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将联系紧密的部分放在一起将,并省略重复部分。这样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课化简为以下三课时:
    ① 编辑幻灯片
    主要学习的操作有:插入新幻灯片,设置幻灯片外观(模版、版式、配色方案和背景)
    由于在PowerPoint中,文字处理,绘图,图片、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都已经在Word中讲过,而声音和影片的插入又于图片插入类似,所以对于上述操作只需点明即可。
    技能任务:为妈妈制作一张漂亮的带音乐的生日卡,至少两张幻灯片。
    ② 动画设计
    主要学习的操作有: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效果、加出现声音、调整动画顺序、设置动画启动模式,文本的动画效果)
    由于幻灯片切换的设置与自定义动画类似,所以有学生自学。但是教师必须说明两种动画设置之间的区别(自定义动画:设置幻灯片内各种对象的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设置整张幻灯片的出现效果)
    技能任务:将单口相声“逗你玩”对白脚本(在保存在教师机上学生自己调),改为动态漫画。要求:挑选人物造型,设置出场顺序,加入动画,需要时可以自己编写旁白或修改脚本。
    ③ 组织幻灯片
    主要学习内容:幻灯片的删除、移动;超级链接(超级链接和动作设置)
    技能任务:
    学生经过这三节课的学习,大多数都能较好地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方法。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品,我们还可以安排两节拓展知识课程,主要介绍PowerPoint中的使用小技巧,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复习前面的所学的操作方法。
    (3)一节拓展课
    技巧一:如何给演示文稿设置一个背景音乐。用到的知识:插入声音、调整动画顺序、多媒体对象的播放设置。
    技巧二:用闪烁动画效果制作自己的动画。用到的知识:复制对象、利用对齐工具调整对象的位置,设置动画效果,设置动画的启动效果,调整动画顺序,幻灯片切换的设置。
    (4)完成整体任务
    (5)优秀作品的展示
    挑选出优秀作品在课上演示,然后分组讨论作品的制作方法、创意、不足。
    五、任务渗透教学模式的初步效果
    经过半年的试验,任务渗透教学模式基本取得了预计的教学效果。在课上,学生们在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完成当堂课的技能任务的同时,还经常发现一些新的技巧与教师交流。作为老师的我几乎每次都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新的东西。例如有一个同学发现在PowerPoint中,对于已经设置了超级链接的对象,如果将其“动作设置”设置为:鼠标移动过时突出显示,可以实现和FrontPage中的悬停按钮类似的效果。
    在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仅能够灵活、准确的使用课上所学的东西来表现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每个学生作品中都由学生自己创新的内容。例如在PowerPoint作品中有一件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位同学利用鼠标移动可以进行超级链接这个特点,制作了一个走迷宫的游戏。玩游戏的人使用鼠标走迷宫,如果鼠标碰到了迷宫的墙壁或超时则失败,如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走到出口则可以进入下一局。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的作者还充分考虑到了游戏的完整性。他给游戏设定的情景:一幢写字楼突然着火,电梯已经不能使用,逃生者必须从已经着火的办公室之间的过道穿过逃生,而每一层楼对应着游戏的每一局。虽然游戏美观上还有些不足,但是我认为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是最可贵的。
    虽然,任务渗透教学模式的实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它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由于压缩了一部分课时,导致教师在上课时可能落掉一些操作方面的细节问题,教材上个别不常用的知识不能讲到,配合某些软件所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没时间给学生解释清楚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找到解决方法,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望各位同行老师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返回

上一篇:2006年第一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