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28 15:47:00

利用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文组   王伟
文章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更加凸现了思想品德课品德教育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把握好以下四个问题: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3、倡导学生自主学习。4、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关键词:思想品德  道德素质  提升
正文: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应对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党中央国务院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2003年3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若干建议》,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主途径是学校,而学校的主课堂又是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也就是说《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课实质上就是品德教育课。为了为社会培养既具有高科学素质又具有高道德品质的接班人,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使《思想品德》更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对学生综合地进行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的需要。而且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在每一课中都设置了一些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与体会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自己认识。而且这样的课程改革也有利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重组,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但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
    这是所有教学的宗旨,对思想品德课而言,意义尤其重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新课程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教师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理论,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及精神实质,才能在教学中将指导思想落到实处,也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对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起着指引作用,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正面教育的原则,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社会生活经验及社会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因为社会中的消极现象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在选取事例的时候,要选取正面的、健康的、先进的事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录像、阅读材料、模拟现实、讨论辩论等活动,真切的体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积极的行为,避免消极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样通过事例向学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而对社会中的消极因素产生一种抵制作用。这是积极干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具体体现。
    4、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思想上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让学生在不断的教育中明确我们的奋斗目标,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要始终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没有永恒的、抽象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总是历史的、现实的,不同历史时代、从事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的思想品德都有所不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品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品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的要求现在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教师要做引导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而要达到更好地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这就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或人物与学生共同讨论,坚持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例如,我们可以选取2008年奥运会、神舟飞船等事例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利于理解,易于接受。
    2、赋予学生已有经验以意义。学生的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期望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一两节课能够得以大幅度提升,而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提高,只要学生能够有收获、有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也就能一点一点实现了。
    3、教师要正确理解自身在思想品德教学及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正确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做到帮助学生形成思想品德,而不是试图通过灌输和说教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因而不是孤立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在这种学习方式下,需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三个课堂理念,即生活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生命化教学。
    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道德实践。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化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例如:在七年级《思想品德》中“学会交往”一部分中,有一环节是让学生懂得交往中要主动,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主动”的重要性,单凭说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在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与同学握手,看谁握得最多,交朋友也就最多,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比谁交得朋友最多,这时教师可以说这样一句话“我一个朋友也没交到?没有一个同学与我握手。”这时学生们一愣,谁也没有想到还可以握老师的手,但是教师又说了一句谁也没有想到的话“因为我没有主动握任何一个同学的手。”这时学生们就恍然大悟了,交往需要“主动”。这样一个小活动就让学生真正体验交往中“主动”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
    要使思想品德课程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目的,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性质,就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以上几个问题。
 
    参考书目:
    [1] 韩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3] 吴松年《政治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年8月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