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24 08:27:00

走出爱的误区
    衡水中学   郗会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的工作绝对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明确的说: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没有爱是不行的,但是仅有爱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正确的爱。正确的爱是建立在智慧、思想、情操、真诚而炽热情感的基础之上。”但是遗憾的是,教师往往知道爱的重要性,却常常在自觉不自觉中陷入了爱的误区。
    误区之一:偏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最高尚的无私的爱,但是有一部分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着偏爱。教师的偏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偏向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是最常见的表现,也是大多数教师的通病。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种希望又寄托在优秀学生身上,从这点来说,爱优秀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偏爱成绩优秀学生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学生的成功往往意味着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奖金和晋升都与学生成绩挂钩。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偏爱未免带一点私心。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成绩好似乎其他也就不错,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了,唯成绩论英雄。另外从效果上来看,这样做也不好,即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公正的怀疑和不满,降低教师的威信,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他们及时认识  和改进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老师呵护中成长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如温室里的花一样,漂亮但脆弱,难以经受风雨。(2)偏爱听话的学生。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好学生就要听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传统的过时的观念。听话的孩子好教,不会给教师带来麻烦,这是事实,作为学生应该听从老师的教诲,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也是理所当然,但是一味喜欢听话的学生,压制批评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则会使学生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一半以上的重大发明是属于中国人的,但之后辉煌不再,当今一百项重大发明却没有一项是中国的。这是专制教育、八股取士惹的祸。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活跃的思维,独立的思考,需要勇敢的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教师应该呵护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反对盲从。另外对班级来讲,如果教师以是否听话来判断学生优劣的话,教师将难以听到不同意见了,这样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健康开展,因为听不到意见不是没有意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应该理智的认识到管理是需要有不同声音的,这是挑战也是前进的机遇。(3)偏爱有背景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纯洁的师生关系也受到了污染。某些家长往往打着体谅教师辛苦和对教师教导自己孩子感谢的旗号,请教师吃吃饭或者送点小礼物,实际上这些家长请客送礼是有目的的,是有所求的,就是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些“关照”,比如在座位安排、课堂提问方面给予自己孩子某些“特权”,家长是“请君入瓮”;而接受了好处的教师也就有意无意的对这些孩子产生了偏爱。不管是碍于情面,还是出于私心,这种偏爱都是不好的,应该坚决杜绝,这是教育腐败,这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这对学生,对教师自身,对班级管理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教育是神圣的工作,学校是精神特区。
    误区之二:溺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爱有益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然而溺爱是我们教师应该摒弃的,它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的大敌。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重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这种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烤鸭。”这里谈的第一种错误倾向就是溺爱。溺爱在初期往往易被表面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掩盖。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情况比那种没有情感投入的严厉管教恐怕更糟。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1)与学生关系处的过近。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甚至与学生之间称兄道弟,在校园中与学生勾肩搭背。这看似朋友般的平等,颇受部分学生欢迎的“亲民之举”,却往往使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失去了管理者的威力。有些学生,尤其是顽皮学生更是有恃无恐,乘机捣乱。这种师生关系在没有出问题时一团和气,一旦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教师批评时,学生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这样下去班级管理势必出现失控的局面。(2)忽视细节问题的处理。我们往往把做操、扫地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学生除了学习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行为。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这些小问题影响了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影响了班集体的建设,使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这个问题,如果是在班风形成的初期就没有处理好,必然会造成一个烂摊子。实际上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常规管理与学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3)赏罚不明,奖惩不清。有过不究,有功不赏,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甚至出现庄子说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不公正现象。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对遵章守纪者积极性的打击,是对违纪散漫者的纵容。不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因此教师必须严明班纪,并善于发现优劣,及时明辨是非,适时奖勤罚懒,这样才能够形成班集体的健康舆论。
    误区之三:“虚爱”
    “虚爱”是我自造的一个词。所谓“虚爱”就是虚假的、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爱。这种爱披着师爱的外衣,但从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爱,说白了就是虚伪的爱。这种“虚爱”一旦被学生觉察,就会对教师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会养成极坏的品质——虚伪。一般来说,“虚爱”有以下两种表现:(1)虚假的形式。比如上课时学生向老师问好后,有的教师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爱理不理;学生得了病也只是随便问问,以示关心,却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2)虚假的目的。有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某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爱,往往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带有功利色彩。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关心不过沦落成了一样工具而已。学生是很敏感的,谁是真爱,谁是做作,心知肚明。所以虚爱的结果,不仅不会带来希望的效果,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反感对立,甚至对学生的性格形成造成不好的影响。
    误区之四:“错爱”
    “错爱”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分严厉,一是过分宽容。有的教师认为爱就是严格,甚至是严厉,还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加以证明。严格并非错误,但关键是要严之有理,严而有度,严中有爱,严之得法。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则恐怕就不是严格的范畴了,他将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要么容易使师生形成对立,要么容易使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抑,甚至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而且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唯唯诺诺,缺乏做人的勇敢和自信。
    有的教师认为爱就是理解和宽容,但这也有个度的问题,而且也远远不是爱的全部。要知道,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也是必需的,他同样是爱。无限的宽容和理解是纵容犯错,是让学生在舒舒服服中贻误前程。有的错,是需要当头棒喝的。我们提倡尊重的教育,而其中对学生严肃的批评也是尊重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是谬误”,凡事过犹不及。教育需要突出实效,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材施教,具体分析,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冷处理就冷处理,该宽容就宽容,该严批就严批。走极端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之五:“庸爱”
    这也是自造的一个词,意思即平庸之爱。有的教师仅仅把师爱看作是一种情感投资,认为只要有情感就够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的爱必须建立在教师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渊博的学识基础之上。苏霍姆林斯基曾断言“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决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关心和鼓励,更需要的是求知求学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当我们决心做一个热爱孩子的教师时,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深入地了解孩子,深入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以“吾日三省吾身”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们。只有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师爱。否则空有爱之心,而无爱之力,不能不说是老师的尴尬和悲哀了。
    爱也是一门学问,尤其是教育中的爱。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被理解和接受,不是所有的爱都可以盛开出美丽的花朵。爱是学识,是博大,是智慧,是奉献。它可以柔风细雨,温情脉脉,润物无声,也可以疾风骤雨,电闪雷鸣,力撼人心,只要出自肺腑,源于真诚,符合教育规律,适合学生特点,爱的有理,有力,有度,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不负为人师的崇高责任,则可以为正确之爱,瑰丽之爱。爱人才被人爱,真正热爱我们的学生并不断的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明智而勇敢的走出爱的误区,让智慧的无私的爱的阳光去普照那一个个青春而向上的生命,相信我们也一定会在学生的爱中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的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