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2007年关注什么:健康·和谐·效能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5-24 08:40:00

2007年关注什么:
健康·和谐·效能
国家督学  李希贵
    健康第一
    2007年,我们应该向全社会,向学校和家长呐喊:“健康第一!”
去年,教育部有关部门对中小学生的抽样监测表明,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提高、营养状况改善的同时,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肺活量数据却在持续下降,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上升,初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和76%。63%的学生回家没有任何体育活动,36%的中学生步入校门时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
    我们经常拿“100”-“1”=“0”来比喻身体的重要性,但常把这句语用在身体开始出现问题的老年人身上。其实,老年的祸根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如果他们不能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没有养成“健康第一”的意识,那就不仅仅是影响当前的学业、影响青春期发育的问题了,势必会殃及一生。
    落实“健康第一”,可以从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开始。譬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身体l小时,确保小学生睡眠不少于10小时、中学生睡眠不少于9小时,难吗?谁都说不难。可为什么呼吁了几十年就是解决不了?说到底,还是不重视。有人说,如果用抵御“非典”、治理乱收费一半的劲头来治理一下这些问题,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也许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落实“健康第一”,要设身处地为学校、为孩子们做些事情。到日本考察,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确把孩子的健康、民族的健康真正放在第一位了。一所500人的小学居然有两个体育馆、3至5位校医,而且必须有一个是这个特定年龄段特别需要的牙医;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就专为中小学培养和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营养餐计划”更是强壮了一个民族。我们该做些什么?如果做大的事情我们还力不从心,那能不能从小事开始,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起来?
    落实“健康第一”,还要改变过去仅仅把教育当成铸造经济建设工具的做法,而把培养真正幸福的人当作我们的职业追求,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忽视体育的关键。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活得精彩;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了某些功利的目标而让孩子付出牺牲健康的代价。
    落实“健康第一”,我们希望从校长、老师开始。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校园里,似乎已经远离了“生龙活虎”;老师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工作压力过大而带来的职业倦怠、使校园更是缺少活力。给人健康,首先应当自己健康,给人幸福,首先应当自己幸福,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老师的责任重大而神圣。当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解放学校、解放学生,同样是落实“健康第一”的前提。
    走向和谐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素质教育”。看似平谈的两句话,透露出中央政府的决心。2007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将使多年来备受关注的教育的普惠性成为现实,“加强”也第一次与人们关注甚至争论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结缘,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必然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和谐。
    现实中,诸多矛盾与冲突仍然存在。在总书记的报告中,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目标和民族目标,然而,我们仍不时听到一些地方政府因为升学率的原因而撤换校长、局长的新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在学校,只有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才能造就百花齐放的素质教育新局面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许多部门甚至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打着改革的旗号,不断掠夺学校权力”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还成为某些地区、某些媒体宣扬的典型;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然而,教师的超编和结构性缺编既可以作为某些地区十几年没再录用一位新教师的借口,又成为某些学校明目张胆压缩课程的理由。其实,我们都十分清楚,这样的不和谐还有许多许多。
    建设和谐教育需要真抓实干,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刚刚开始,如何真正把保障落实在每一所学校里,任重道远。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需要认真研究对教育的全面评估,必须给地方政府以充分的根据,让他们明白升学率不是教育的全部;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调整,更需要当权方的胸怀和勇气,不要以为只有把权力揽在自己的怀里才心宁神定,也不要以为学校权力大了会为所欲为;只有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扮演的角色担当起来,教育的规划、监督才会更上一个台阶。
和谐很简单,其实就是各就各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该发的光,散该散的热;把你该干的事情干好,把你不该干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干;把你该管的事情管好,把你不该管的事情让给别人去管。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明白这些基本问题,也许事情会变得简单,教育会变得和谐。2007年,我们能不能抽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些事情?
    追寻教育的效能
    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为标志,我们的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将逐渐从筹措经费、改造危房等压力中走出来。但是,容不得我们舒一口气,新的压力就将出现。
    过去,更多的是家长在追问我们的质量,但是,家长的目标与国家的目标毕竟存在着差异,一个升学率可以掩盖背后诸多问题。现在,社会和政府也来追问我们了,该给的钱给了,该解决的困难也在解决之中,可是,教育的效能在哪里?
    面对追问,我们该怎么向社会向政府说清楚?
    经常地,我们会从媒体上发现许多耸人听闻的报道: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创新能力极差,心理异常脆弱……真的是这样吗?似乎是,似乎又不完全是。我们身在校园,心中有数,似乎又无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公布实施6年了,在成干上万所学校里,人们使用着不同的教材,运用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各种探索、诸多尝试,百花争艳的背后,我们的教育质量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远了,还是近了?
    我们该如何向社会、向政府当然也包括向家长说清楚?
    研究一下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历程,也许会对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启迪。自上世纪60年代起,教育质量就已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1989年,老布什上台不久制定的“国家教育目标”和1991年签发的《美国2000:教育的战略》,教育质量都被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1993年,接掌白宫的克林顿更是把教育绩效的观念引进了学校。在小布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法案中,教育质量是突出的主题,其中规定:美国公立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到2004-2005学年都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两科统考,如果学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其学生就可以要求转学,学校经费将会相应减少,如果3年后教学质量还未改善,那么该学校就必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如果连续6年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该校进行人员调整甚至关闭学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放在了教育改革最为优先的地位,并在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民教育:必须注重教育质量》中,将教育质量列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之一,明确指出“教育普及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效的教育质量”,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
    面对这些,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研究对策,应对挑战。西方国家普遍实施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包括越南、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国家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台湾、香港地区也于2004年正式开始了对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数学、语文和英语的监测,并定期发布监测报告。
    为什么教育质量受到这么多的关注?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注重效益、关心效能的新时代。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第一次把“又快又好地发展”变成“又好又快地发展”,“好”字当头,意味深长。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该认真思考以2007年为标志的新的教育时代了,我们凭什么了解自己的教育质量?我们靠什么诊断校园生活?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有没有“增值”?
    科学的监测、权威的督导、认真的诊断,2007年,我们准备好了吗?没有这些,我们凭什么面对更多的追问?凭计么改革或者调整教育?凭什么了解我们工作的效能?
    2007年,也许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我们必须向社会说清楚,我们必须向政府讲明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就必须回答人民群众关于效能的追问。
                                                             (本文选自《人民教育》2007年第1期)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