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7-06-18 15:33:00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理综组  余荣丽
    现代教育思想愈来愈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现将我们的做法简单做一总结。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
    1、通过改进和增补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化学绪言中增设了《有趣化学专题》。首先将生活、生产中一些常见现象作为问题提出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增补“白纸显字”“磨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十几个有趣的实验演示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
    在学习“氢气的性质”时,为了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在做不纯的氢气点燃发生爆炸时,将书上实验进行改动,用娃哈哈空瓶代替纸筒在底部钻一小孔,倒放在桌面上,再进行书上的操作,效果更好,爆炸声音更大,瓶弹得更高,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听课达到最佳状态,情绪高涨,气氛活跃,通过实验,使学生对不纯的可燃性气体使用前必须验纯的原因掌握的非常牢固。在“碳和碳的化合物”一章中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一氧化碳性质及碳酸钙性质实验都进行了改动。在溶液一章中,增做了各种形状的晶体模型,(项链似的硫酸铜晶体、漂亮的大块硫酸铜晶体)。在“酸、碱、盐”一章里,也增加了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有趣实验,如:测水果、土样、雨水、汽水等物质的pH,并增加了家庭小实验:用多种方法(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鉴别:盐水和纯净水;纯碱和精盐等等。实验的改进,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注意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就可以在学用结合上激发学生兴趣,虽然化学的逻辑体系不如数学、物理那样严密,但是化学也有数理学科所不及的优势。这就是它更加贴近人的日常生活,尤其贴近衣、食、住、行的各种基本的生命活动,学生从出生起就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生活已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实验。例:“铁在潮湿的地方容易生锈”“少量的水泼在红热的煤球上反而燃烧的更旺”“白灰抹墙后,过几天会变硬”“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若通风不畅而使人中毒”等等,虽然这些经验都是琐碎的、感性的、还没有上升到化学理论的高度,但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从这些经验中提取合适的材料,或从这些经验出发引出化学理论,那么,就更有助于学生去认识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3、采取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例: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启发式教学;创设有趣情景和问题,进行讨论式教学等;通过学生观察、思考、争论来赢得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兴趣。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为学生在化学学科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铺平道路。对学生而言,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培养,并非意味着要让学生去发现新元素,制取新物质,而是在教学中通过启发、训练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发现他未曾学过的化学知识,对一些课本上或教师没介绍的问题提出独特的、有说服力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课堂新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获得创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必须选择最适于创新的知识。不同类别内容的知识可采用不同的方法。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的获得科学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了解他们生产、发展的本质原因,理解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会大大提高。在初中阶段,常用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证明等。据此方法的特点,有些内容可以按以下操作进行:提出问题→选择类比对象→学生设计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在前几步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推理、归纳→结论→证明结论。例如:在学习盐的化学性质中盐溶液与金属的反应时,⑴、提出盐溶液与金属反应中金属的选择范围是否与酸跟金属反应金属选择范围一样作为问题。⑵、类比对象:酸与金属反应。⑶、学生设计实验:给出CuSO4溶液、Hg(NO3)2溶液、ZnSO4溶液;金属由老师提供常见物质:Fe、Al、Mg、Cu等金属(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动手自己验证,而后请同学向大家讲出自己的思路)⑷、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分析。⑸、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找出了盐与金属和酸与金属反应的异同点。⑹、证明结论正确。有的同学用金属铜与硫酸锌溶液接触再与硝酸汞溶液接触来验证,有的同学提出:老师给的金属有限,是否所有金属例如金属钠等都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呢?这时老师对学生这种发散思维给予肯定,并要给学生增补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的演示实验(由于该实验不安全,所以没让学生自己做)。这一实验现象又吸引了学生,通过看到的现象同学们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争论,通过实验现象和辩论,说明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反应但发生的不是简单的置换反应,而是钠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从而完整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很多知识都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教学,例:在学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以后再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再动脑进行新旧知识类比,找到知识间的异同,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阔,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知识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知识一旦掌握,知识的综合与灵活运用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又一时机。此时教师如果能对学生提出一些有趣味的并与日常生活实际及生产联系密切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再动脑的反复过程,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
    ⑴你可以用哪些方法鉴别真假金戒指?
    ⑵如何除去食盐中的泥土和Ca2+、Mg2+?请设计出方案并制备较纯的氯化钠。
    ⑶空气中含有少量的CO2,如何能测出CO2的体积分数?请设计出方案并加以实验,得出结果。
    ⑷如何测定草木灰中含有CO32-?请设计出方案并提纯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对每个问题提出的方案肯定不止一个,老师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进行启发诱导,讨论,然后再评价方案优劣,评价实验的技能,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敢想敢做,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创新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完全符合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教师既教给了学生有关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如何搜集并加工信息,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考成绩始终为全市前三名。化学竞赛几十人取得全国一等奖、省一等奖等,在全市名列前茅。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二期

下一篇: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