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回归真实生活,开展体验性学习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8-10-05 22:42:00

 

一、真实的生活呼唤体验

新教材是以“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主题探究的设计意图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作为基层的教师,我就要让学生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从认知到情感;让他们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履行生活中的规范。

我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得到“刺激——反应”论的解释,德育要先刺激学生,引发学生的体验,学生才能有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化。我从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的学说中得到启示,学生智慧、思维的发展,是通过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活动而实现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看、听、学等主体活动体验来发展。南师大朱小蔓教授也在《情感教育论纲》中告诉我:“情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最新的学说由刘惊铎先生在新近出版的《道德体验论》一书中提出:体验是图景式思维活动,体验不仅是手段,也是道德本体。体验与道德有着不解之缘,它是一座桥梁,实现主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实现道德知识向情感能力的转化。研究体验对于学生和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实践体验——课内与课外的双重收获

 “体验”是指人们通过眼、耳、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现象,并在感知“现象”的过程中,开动思维机器,认识“现象”的本质过程。“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没有实践也就没有体验。因此,体验学习必须把实践摆在学习的首位。

  (一)课内体验——我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探寻真谛。

首先,我探索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的方法。具体包括:创设活动体验场景;调动真切的情绪感受;适当进行激励;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开放式对话;采用图片、影像多媒体手段教学;采用合适的音乐;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多种形式表达;重视开发校本资源等。下面列举三个案例。

1、采用图片、影像线索多媒体手段教学。在讲解“不言代价与回报”时,通过多媒体播放“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丛飞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播放2006年国庆节《新闻联播》中的“轻松假日看文明”的录像。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我用自己拍摄的录像,配上对白“小鸟的悲哀”。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段录像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环保意识。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2、调动真切的情绪感受。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生活中虽然经历许多环境和事件,但是只有那些使他发生了真切情绪感受的环境和事件,才容易诱发道德体验。比如教《自觉维护正义》一课时,我故意找茬儿,对班上个别学生提出不恰当不公正的批评意见,并误导学生也作出类似的行为。在一场冲突过后,我再引导学生对课堂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旁观者有真实的意见不敢表达?为什么受委屈却不敢为自己辩护?为什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关键的时刻说一句公道话怎么这么难呢?在创设的真实课堂情境中,“正直公道”成为一种渴求,成为一种期待,成为一种需要。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其行为对人格的影响就成为必然。

3、重视开发校本资源,创设道德体验场。在教《拥抱未来》过程中,我请来了已毕业的现在正上高一学生,给我的学生讲他的切身感受,如学习到底是为谁学?怎样学……同学们的眼中闪动着蠢蠢欲动的激情,课堂达到了情理交融的美好境界。

(二)课外体验——我在真实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学习。

体验者的生活阅历是体验发生的原始资本,具有根基性的体验价值。所谓生活阅历就是在个人生存实践中,沉淀在意识深处的有过生命感动的社会生活。教师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以实现体验的流畅和真切。培育体验性人格,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北国体验冰雪,在南国体验色彩……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不但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围绕体验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我把教育活动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1、通过学校活动,创设教育氛围,形成文化磁场。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如运动会、合唱节、国庆汇演、科技文化节、元旦迎新长跑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形成文化“磁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鼓励学生们参加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合唱节、国庆汇演、科技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体验个体与群体的共生共赢。

2、发掘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创新,开展生态文化教育主体实践活动。在教材的引领下,我和老师们不断研究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文化教育内容和方式,探索出一系列富有实效的主体活动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比如小课题研究、课前小讲演、诗文诵读、音画欣赏、创新实践、小品活动、小标兵评选等。

1)在小课题研究中体验生态文化。小课题如在学生中开展的“吃出来的奥秘”,“节假日中的城市变化”、“校园中柿子树的成长过程”等。学生们自己去看、去查、去问、去思考、去实践,锻炼了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在课前小讲演活动中体验社会变化。围绕学生发现的身边的人或事,学生通过查阅书籍、报刊、网络等,了解国内外先进人物事迹,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身边的模范人物或少先队员先进事迹,在班级组织开展小讲演活动。

3)在诗文诵读中体验中华文化。“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等我国古代和现代很多诗文中饱含“生态文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古诗词描绘了爱国、母爱、友谊传统美德,学生开展了搜集、整理、诵读、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体验到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在音画欣赏中体验中华文化。歌曲、歌谣、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是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来教给班里的同学唱,把自己绘画、书法的技艺教给同班同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明白寸有所短、尺有所长的道理。

5)在创新实践中体验生活。围绕“科技与环境”这一主题,广泛开展“绿色创意”、“绿色创造”创新竞赛。“绿色创意”主要以文本方式。“绿色创造”主要以科技小制作方式。学生在创新实践中不仅积累了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完成制作,每一件作品都表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们还通过组织“绿色拍卖会”等形式,拍卖自己的手工作品,并将所得钱款捐献给手拉手地球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价值、奉献的乐趣。

6)在小品活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故事,我引导学生编写了小品、短剧等。由学生自编自演,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快乐、锻炼本领、接受熏陶,学会体谅父母、老师、朋友,学会帮助他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可让学生调查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了解他(她)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具体算一下教师除了八小时工作时间外,还要额外工作多长时间,从中体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保护民心河的志愿者活动”意义十分重大,它一方面可以赢得社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扩大了社会影响面,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增强了活动效果。真正做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

康德先生说,世界上有两样事物美好而具有震撼力,一是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则。体验将架起生活与心灵之间的桥梁,体验将在心灵最深处实现道德与内心的整合,体验将让我们已溶入道德法则的心灵如星空般璀璨。
返回

上一篇:2007年第四期

下一篇:2008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