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心灵指纹】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四)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9-06-28 16:00:00

 

30、把捉弄别人当成乐趣

你喜欢不遗余力地捉弄别人,有时你会对玩得正开心的同学说:“老师叫你呢。”有时你会把同学的课本藏起来让他上课时找不着,有时你还会拔掉同学自行车的气门芯……当看到别人被你推入尴尬的境地时,你便开怀大笑,以为自己很高明。尽管你已经觉察到别人的反感,但你以为这只是在开玩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所以你一点也不感到难为情。

* 错在哪里?

你混淆了开玩笑与捉弄人的概念。总是以玩笑的方式将别人推入尴尬境地的人,最终将给自己带来一个尴尬的人生。你也许以为这只是借助于他人增加一点笑料,顺便证明一下自己的聪明,对人是无害的,却不知你是在伤害别人的自尊。你之所以热衷于这样做,是内心空虚又不愿被人忽略的表现。试想,当你骗一个正玩得很开心的同学说“老师叫你呢”,你见到他面色紧张地走出教室,心满意足地开心大笑时,这与阿Q在酒馆摸小尼姑头顶的做法何其相似。捉弄别人,丝毫也不能显示出你的聪明,只能增加别人对你的厌恶。长此以往,你的朋友就一个个疏远你,你也就变成没人理的人了,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 走出误区:

你不妨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自己受到捉弄时的心情,好受吗?既然己所不欲,何必再施于人?人的幽默感并不是用捉弄他人来体现的。幽默感可以活跃同学间的气氛,并使同学们感觉到你的机智,幽默虽然也常常借用某个人来打趣一下,但那是善意的。而你现在却是以捉弄人将人陷入尴尬境地为乐趣,明明看到了别人憎恶的目光,依然不觉悟,便是对人的不尊重了。别人之所以一时受到你的捉弄,是因为对你的信任,而你却在滥用这种可贵的信任。长久地保持这一心态,将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扭曲。当别人认识到你心态的丑陋时,要么退避三舍;要么一起回头拿你当捉弄对象。那时,你将领受的伤害将是空前的。所以,趁现在还没达到那种地步,在捉弄别人的心思稍一冒头时,便提醒自己:捉弄别人,是伤害他人的自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要玩就一定要赢

你认为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竞争,将来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胜利者”的素质。所以,你处处都想要打垮别人,甚至在玩的时候,也一定要做过“强者”,如果不能够遂愿,就绝不罢休,甚至不惜和人闹翻。

* 错在哪里?

强烈的竞争和总想赢得胜利的人生观,不仅会破坏别人对你的信任,还会阻碍团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好处。太喜欢和别人竞争的人,别人很难对他产生好感,因为你所表现出的敌意会令人深感不安,处处喜欢高人一等,最终会发现自己最在意的人常常不屑于和自己为伍。玩,本来是一种娱乐,是增进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你那“要玩就一定要赢”的姿态,使人际关系常常带出一份杀气腾腾。这时你即使玩赢了,又有什么意思?试想,你将自己的意识游离于群体之外,靠单打独斗能够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吗?

* 走出误区:

不要刻意地将世界上的人分成胜利者和失败者。如果不能剔除弥漫于脑际的输赢观念,而代之以互相合作的观念,那你永远也不会轻松,更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想赢的需求,通常是出自于不安和压制别人的欲望,能说这种欲望是正确的吗?社会上的竞争,并不是非要掐个你死我活,而是为了方便每个人将自身的潜质发挥出来,所有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合作的前提下来完成的。所以说,你现在在“玩”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训练的是合作精神,这才是将来立足社会达到竞争胜利的法宝。

互相合作远比非要争个你输我赢好得多

 

32、认为失败之后一定能够成功

你从小就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并知道许多著名人士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到了中学又背诵了“天降大忍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名段,从而使你总是把失败当成成功的先兆,不但不惧怕失败,反而觉得有点可喜可贺,因为你觉得失败之后等着你的一定就是成功了。

* 错在哪里?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并非失败必定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母子关系。你如果总将失败与成功紧密连在一起,一遇到失败便以为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势必使你对失败抱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忘记过去,一切从头开始”,说这句话时,你也许还感到很潇洒。你这跌倒后重新爬起来勇敢奋进的态度固然可佳,可你不会想到,如果你不改进的话,等待你的还将是失败。你在屡败屡战中消耗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当有一天你再也没有力气爬起来时,却痛苦地发现,自己与成功早已失之千里。

* 走出误区:

正视失败,失败和挫折通常是以一种“哑语”的形式向你说话的,如果你不认真地对待它、琢磨它,你将永远不会明白它告诉你的是什么。那些历经挫折和失败而终获成功的人,都是用心地读懂了这“哑语”的意思。这“哑语”的意思就是:认真总结教训。只有这样,才会增加经验,使失败变成一种经验的积累。如果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失败,那只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走完一生。失败本身并不是使你成功的基石,而是一块险滩。当你正视它并总结了教训时,才能绕过后来的险滩。所以,当你在争取成功的道路上遭遇失败时,绝不能麻木地一掠而过,而应该痛定思痛,否则只能使你丧身泥潭,中断人生的航向,从而悔恨终身。

从失败中总结教训避免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33、害怕与任何人交往

每当你看到其他同学有说有笑、非常开心的样子时,心里既羡慕又嫉妒。你也渴望与人交往,也想成为同学们重视的人,但是你做不到,你每天独来独往,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住集体宿舍,不敢去食堂打饭,不敢抬头听老师讲课,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敢去阳台晒衣服,只能偷偷在家里照镜子,心中十分痛苦。

* 错在哪里?

你没有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以没有准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和害羞心理。而在人际交往中自卑和害羞常常使人处于孤独状态,往往独处一隅。过分敏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即使刺激很小,也会不知所措,或者是无法忍受而产生恐怖感。这种人际交往恐怖症会严重影响你与他人的交往,也会影响你今后的学业和工作。

* 走出误区:

你要逐渐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其他事物,最终解除心理障碍。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正确地对待自己,找出自身的优势,克服自卑心理,想想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调整一下心态。除此之外,你还应该从自己封闭的小天地走出来,注意和同学们多接触,只有在与伙伴的交往中,才能逐渐培养起互相之间的友好的感情,才能消除害怕别人的恐惧心理。你可以先参加一些必要的活动,然后逐渐扩大和同学们的接触范围,逐渐适应集体活动,并从同学中找到几个知心朋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你在心灵深处改变对自己的认识,树立自信心。

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其他事物

 

34、认为自己任何事情都可以办成

你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忠实信徒,因为这句话是被无数的伟人、先哲用亲身经历所验证的。所以你坚信,自己只要做个“有心人”,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你认为只要努力训练,就能成为无懈可击的足球运动员;只要不断学习,就能成为世界级的大文豪……总之只要努力,自己任何事都可以做成。

* 错在哪里?

不客观地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极限,目标再远大,再努力也是空梦一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运用于你所擅长的领域时,确实是真理,它提醒你在努力过程中不要忽略任何一个细节。但有时候你要客观地分析这句话,你不妨从自己身上设想一下,你本来体质很差,瘦弱多病,即使再努力,你能成为巴蒂斯图塔式的足球明星吗?每个人都有能力上的极限,不可能样样都行,除了自身体力、心理上或性情上的缺陷所导致的能力局限之外,还有着种种客观环境上的制约。比如体弱多病的你,虽然很喜欢足球,很想成为世界级球星,可你们学校每星期只有一堂足球课,在这种情况下,你即使再努力又怎样能实现自己的球星梦?

* 走出误区:

做事应该量力而行,正视自身的特长和劣势,了解自己能力上的极限,分清理想和梦想的差别,为自己定下一个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然后一步步地实现它。知道自己的极限并不表示失败,而是更聪明。这时所制定的目标,也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适合你了。你那瘦弱的体质,对于踢足球来说是一道大障碍,可正因为你的体质,却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这恰恰是一个作家最需要的。你也许原来对文学兴趣一般,现在不妨着重培养一下了。人生的理想只有方向的不同,绝没有高低贵*之分。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以“有心人”的姿态投入努力追求,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量力而行更容易实现理想

 

35、不愿称赞他人

你不愿称赞他人,觉得一称赞他人便证明自己不如对方,即使心里真的很佩服也不愿意当面承认,好象称赞带有“吹捧”“恭维”之嫌。所以当同学取得好成绩时你从不表示祝贺,你班在校足球赛上取得冠军你也置之不理,甚至好朋友取得了成功,你也没有一句赞美之辞。

* 错在哪里?

适时地指出他人的优点,恰如其分地称赞他人,能够传递热情、友好的讯息。人在被称赞时,会强烈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称赞不但没有“恭维”之嫌,还可以得到他人的好感。你之所以不愿称赞他人,是由“怕证明自己不如对方”的心理造成的。其实无论你是否真的不如对方,单就这想法便证明你是个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人,或者是害怕竞争。你愈是这样,朋友就会愈来愈少,自己得到的提高机会当然也就愈少。慢慢地,你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从交往上都会变得真的不如对方了。

* 走出误区: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赞美,称赞之于人就如同食物一样不可或缺。恰如其分地称赞别人,对方不但不会因此小看你,还会因为在你这儿得到了承认而感激你,并对你也提供相应的支持。你如果不称赞别人,别人也会对你漠然处之,那你的自身价值将很难得到体现,认识到“称赞”的必要性,你就应该及时运用它。要知道,称赞并不是简单地用几句可有可无的好话去应付,而是对他人的尊重。所以,你的态度一定要真诚,目的一定要单纯。否则便有“恭维”之嫌了。称赞他人是一门艺术,你应该好好地研习一番。

称赞能使他人快乐,自己也必有所获

 

36、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

你交朋友的原则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你认为这样才是交友之道,有时你对那些主动对你好的人并不是太喜欢,可你却想:既然人家捧出了一片真心,我怎么还能再拒绝人家呢?于是,抱着感恩的心理与他们交往,甚至成为朋友,但是你却感不到一丝快乐。

* 错在哪里?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这是很正常的感恩图报心理,但交友的重要准则应该是“适合”自己,而 非笼统地定为“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有些能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缺点的人,才应该是你真正的朋友。而那些一味“对你好”的人,对你的成长没有帮助,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也会抛弃你。你不要因此感慨“朋友无常”,这完全在于你交友时没有进行选择。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谁都无法逃脱环境对自身的影响,而朋友则是对自己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你不要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愚腐念头去执行“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的交友原则。这不但不能使你交到真心朋友,还可能会被某些人拖到一条异常的轨道上。

* 走出误区:

你要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要把“对你好”与“捧出一片真心”划等号,否则你就太幼稚了。你要认清对方是否真正地对你好,然后再做出选择。因为一些人之所以“对你好”,是想在你身上达成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本无真心可言。你如果分辨不清而对他好起来,那你很容易就变成是非不分的人,甚至被人利用。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要因“报恩”心理迷失了自己。当你矫正了自己的思维偏差,确定他是真正对你好时,你们就可以成为朋友了。

矫正思维偏差,培养正确的判断能力

 

37、认为老师处处和你做对而反感老师的管教

班里排座位时,老师让学习最差的那个同学与你同位,并要你多帮帮他;在课堂上,明明你还没想好解题思路,而老师偏偏让你“爬黑板”,让你在同学面前丢尽了脸面……你觉得老师的种种行为都在处处和你作对,所以你很反感老师的管教。他们管你,你就觉得过分,甚至对老师产生了一种怨恨心理。

* 错在哪里?

老师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在你与未知世界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你只有通过他们,才能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你觉得老师管得过分,是你的“独立心理”在作怪。你感觉自己长大了再无须别人指手画脚。哪怕老师的管教是善意的,你也以为是干涉你的自由。你心中那过分“膨胀”的自我不愿意认同任何规矩,而老师恰恰是这种规矩的施加者,从而使你们格格不入,好像他的主要任务便是束缚你。如果因此而怨恨老师,只能证明你的幼稚和浅薄。常言说“玉不琢、不成器”,你的能力和才华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才能得以更好的发挥。老师们正在尽心尽力地雕琢以使你尽快“成器”,你如果视这种雕琢为“过分”,那你的“自由成长”将达到“无所拘束”的地步,这样你还能拥有美好的前途吗?

* 走出误区:

老师为了你的健康成长,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精力和才华,用心血和爱对你进行着精雕细琢。老师身上,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你有什么理由不尊重老师?你如果对老师不够理解,从而对其抱着一颗偏见的心,视老师为“监工”,不信任他们,猜疑他们,这样就不会有心灵的沟通。你不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看待一下自己,他们对你的管教是有意跟你过不去吗?你要多关注一下老师的辛勤劳动,当看到他们精心制作教具和为备课而汗流浃背时,你怎么想?他们与你并无血缘关系,为什么还会无怨无悔地用心浇灌你这颗佶傲的“幼苗”?当你理解了老师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时,你便不会再将他对你的严格要求视为过分。避免用自己的“小心眼”去度老师的大度之腹,这样就会发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主动走近老师,培养自己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你会觉得原来的反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主动走近老师,培养自己尊师爱师的真挚感情

 

38、做错事情一句“对不起”便万事大吉

当你做错了事或冒犯了别人时,往往一句“对不起”便能得到别人的原谅。渐渐地,你变得愈来愈无所顾及了,心想,反正错了也不要紧,只要对他们说声“对不起”便万事大吉了。于是你不再思考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想着去改正错误,而任由自己错下去,只希望用“对不起”来弥补。

* 错在哪里?

原谅他人是人的一项美德,而你却在滥用别人的宽容。冒犯了别人后道歉是应该的,别人原谅你,并不证明你没有错。因为对人造成伤害不是靠一句简单的话语可以补平的。言语只不过是言语而已。当别人原谅你的时候,是因为看重了你那诚心诚意的态度,你如果一直坚持认为道歉万能,而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那你的道歉会变得愈来愈空洞,你的心会渐渐流于油滑,直到被别人识破你的虚伪。

* 走出误区:

道歉时用一种真诚的态度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保证绝不再犯同类错误。冒犯了别人或做错事情之后,别人怎样看是小事,关键是你怎样认识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也许别人一时并没有介意,难道你想将它永远地隐藏起来吗?认真地检点自己的行为,对所犯的错误拿出一个端正的态度,这才能使你不断完善。道歉是必要的,但不是万能的。如果仅是从表面上求得别人的谅解,而对错误本身没有深刻的认识,那么早晚你的道歉再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了。

道歉只是语言而已,重要的是改正行为

                                      
返回

上一篇:2008年第三期

下一篇:2008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