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2-06-18 16:49:00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智力、培养综合素质的襁褓。让思维训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插上翅膀,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当下的首要责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谐的氛围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良好的兴趣是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有吸引力的疑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关键,丰富的想象是涌现创新思维的源泉。我们富锦六中一直在追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尝试训练。

  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是课堂,思维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环境。教师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注重知识,忽视思维能力,学生个性受到压抑,不可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而今天我们在落实新课程精神中,要求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把能力培养放首位,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富锦六中是寄宿制学校,师生在校相处时间较长,交流沟通时间更多,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更为良好的创新思维训练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我们课堂中崇尚“童言无忌”,提倡“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激情飞扬,思路纵横,乃至异想天开,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展创造的潜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合作交流,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方式。教师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的看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校的一位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了一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读后,教师问:“读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有学生说:“我觉得写得很美,可跟课文主要意思没关系,好像是多余的。”有学生问:“为什么把紫藤萝写得那么具体?我觉得作者简要地写一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写得那么生动呢……”于是,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最后都认为这段话不是多余的,这与作者抒发感情分不开,所以才极力写出这样的美景。

  在地理课堂上,在学习“地图三要素”的课前准备中,地理教师布置学生合作测出学校的操场、教室、教学楼等位置,并绘出校园平面简图。因为学校要求,创新思维训练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学生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自愿组合,合作交流,有分工,有配合,真正动手实践。尽管有的学生画得看不明白是何东西,且图的大小比例不等,但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地图三要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注重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营造和谐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稍纵即逝的闪光点,以及时的鼓励激励,让创新思维的点点星火燃起来。

  二、在调动学生的兴趣中尝试训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教师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千方百计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漫步在校园里,可以听到松花江涛声阵阵。在开展创新思维训练过程中,我们把课堂搬到江堤上,老师在讲授《春》一文时,带着自己的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春风、春草、春雨,体验“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这本身不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学生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诵、讲故事、猜谜语、书法、字词训练、介绍家乡古迹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带入课堂,有效调动了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欲、集体荣誉感。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竞争气氛,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三、在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中尝试训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在平时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注重鼓励学生质疑,在质疑中不断拓宽思维。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皇帝为什么喜欢新装?大臣为什么不敢说实话?小孩为什么道破了天机?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一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有的教师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特点,在教学时开展课本剧表演。学生自己组织找来服饰和道具、化妆用品。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是,学生们还改编课本剧,这是创新思维训练的更有效的尝试。学校适时举办了课本剧改编竞赛,创设更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飞起来。

  四、在启发学生无尽的想象中尝试训练。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想象切合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少年儿童的约束,为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此可见,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想象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以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增加体验。根据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语文教师在教《咏柳》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由柳树联想到春天来了,人们趁着这美好的春光带着孩子们到郊外尽情地游玩……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对生活的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视野,是激励创新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思维的约束,在思想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关心人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存环境、关心科技发展与进步,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
返回

上一篇:2012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3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