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问题设置的重要性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3-12-02 15:49:00

 

  郭思乐教授曾说过,“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侯,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3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315,等等。” 这充分说明了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不单单再是传道士,而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己来完成自主学习,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那如何把“教”转化为“导”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问题设置巧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愿意自己行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而好的问题不仅可迫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较长的兴奋状态,还可以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的控制力和教学效率。我认为课堂设问要注意把握这样几个原则:

  1、问题设置尽量经典,控制频度。一节课提问过多,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回答,甚至如“是不是”“懂不懂”等或自问自答也包括在内,这样并不是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水平,反而是降低了老师的业务水平。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根据我的观察,学生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一节课中最多设计三到四个问题,同时一定要给问题一个情景。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问题设置尽量简单,设好梯度,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问题的梯度既不能过高,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无法回应,思考;也不能过于简单,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懒得思考,回答。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设问,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第2课时)”时,我出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并得出另外两个判定定理,此时可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内容。学生最初学会的判定条件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达到巩固旧知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问题设置的面不要太广,应选好角度,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一定是围绕课堂的主要内容,不要偏离方向,使学生费了很大的劲却不能掌握重点。问题要设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让学生在“无疑有疑”之间深入思考。这样学生的思考是自然而然的事,不需要老师刻意的提醒。

  4、问题设置可适当发散。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多看似荒谬的问题,实则隐藏着学生的积极思维,老师应予以鼓励与保护,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不怕错答,就怕不答;不怕错想,就怕不想。

  同时,在教师提问评价时应融入感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简单的把问题丢给学生,老师就没有事了,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思考,互相鼓励的过程。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回应,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大力表扬,增强学生学习、思考的信心,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创造教育的倡导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自主学习”的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还可能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益的、到位的提问,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