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生本教育足迹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3-12-02 16:00:00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学生,怎样调动学生,要揣摩学生的需要,怎样组织学生,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一、新闻播报——我们的舞台

  活动简介:利用每节思品课的35分钟时间,由一个学习小组为大家播报近期新闻,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评论。新闻播报的内容需要提前至少一天进行准备,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又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写到新闻播报本上,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有的准备材料,有的进行主播。

  活动开展以来,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从内容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

  有的班级不满足于纸质资料的表现力,主动将形式升级为PPT,文字配图,更加直观,为了播报效果更好,还不厌其烦地在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背景、颜色、字体,精心打磨。有的组甚至将这个活动包装成《新闻联播》,光是一段《新闻联播》开场音乐,就令大家耳目一新,接下来,还设计了现场采访(就是与其他同学的互动,提问形式),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同学们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上,创意无穷。

  内容也从一开始的一天一事,变化为一天多事,或多天一事(与所学知识联系密切的新闻,可以连续跟进,进行主题播报,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一件事情,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并有助于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考试前夕,还可以重点播考试时事,因为涉及到考试,准备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非常认真。

  初三的下半学期,还紧随形势的变化,让学生尝试自己设计问题和答案,其他同学准备回答,这一变化从时事内容到思维能力,直击中考。

  这一活动,内容生动,形式灵活,深受同学们欢迎,参与度很高,给紧张、平淡的初三生活带来几分活力、热情和期待,成为思品学科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究其原因,这个活动既开阔了眼界,又提升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其生命力更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自由、生动地表达思想,彰显个性。

  在这个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个别小组有时会忘记准备,有的小组明显有应付的痕迹,有的小组照抄新闻中的内容和评论,因此在这一活动中也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课代表、小组长应该及时有效地组织管理,老师要有必要的引导、总结。

  二、前置作业——有备而来

  在处理九年级第六课《讲述春天的故事》这一目内容时,我针对同一个问题在两个班布置了两个差别不大的前置作业:1、了解介绍当前中国某一方面的改革情况;2、了解介绍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情况;两次作业差别不大,效果却大不一样,经过修改后的前置作业涉及了当前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学生们有话要说,非常踊跃,就连平时很少回答问题的同学也急于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突然意识到,在他们关心的问题上,他们有勇气、有想法、不怕错,那是因为此时的发言不是任务,而是自身情感的一种诉说、一种表达、一种需要。

  前置作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尊重学生的内心需要。

  好的前置作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好的前置作业一要给学生探究竟的原动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做,要切合学生的某种需要;二要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成就感是引发课堂上继续探究的深层次动力;第三,作业形式和要求要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操作水平,让学生容易参与,减少障碍。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思想交锋的乐趣、体会自身成长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为学生剪裁

  生本课堂上的教学设计从事例的选取、问题的设计到情境创设,一切从学生出发,从根本上讲要能够满足学生的某些需要。具体而言,要符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才有吸引力,当学生因为被吸引而去参与课堂时,才具备了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处理九年级第二课第3目《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对话人生”——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网瘾少年的事例,一个是马鹏飞的一段视频。想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意识到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就要有责任意识,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两个案例的主人公都是学生的同龄人,就像身边的同学朋友,而且关于上网、玩游戏,也是在同学们中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马鹏飞的生活状态虽然与同学们差距很大,但是却能给同学们的思想和情感上以强烈的触动,这一点从同学们的眼神和表情中就能感受到,有的同学甚至还落泪了。

  这两个案例非常典型,而且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从案例的选取上来讲,符合了从学生出发的原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随后问题的设计是“作为我们的同龄人,他们为何会有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对于这样的问法,同学们有些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很显然这个问法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提出来的,随后我将问题调整为“作为同龄人,你会将赞成票投给谁,为什么?”这一问题,降低了门槛,学生有话可说,能够很自然地谈到我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的责任。随后我又让学生写出了自己现在的责任有哪些?很多同学自然地想到:要认真完成作业,遵守班规校纪、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有的同学写到了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作为一个老师,听到自己的学生能这样说,由衷地感到欣慰和幸福。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活动的精心安排,教学情境的酝酿斟酌,教学问题的设计也颇需要扎实的功底,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呢?

  答案永无止境:问题要具体,让同学们非常清楚地知道老师在问什么;问题起点要低,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话可说;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和情感有共鸣,让所有的同学都想主动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说;问题要有思辨性,引发同学们的思考;问题设计要讲究科学性、逻辑性,使学生明确知识之间关系,自然架构知识体系……期待这个答案越来越丰满,但我想无论答案如何丰富,它的核心始终在于设计问题时心中装着学生。

那么怎样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想首先要对学科知识有系统地透彻地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学生的生活……简而言之,既要读懂教材,又要读懂学生。

有些开放性的、思辨性、总结性的问题需要团队的力量才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小组合作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小组合作——学得精彩

  把四人小组打造成团结的、战斗的堡垒,同样能提高班级的战斗力。

  在一次课上小组讨论期间,偶然看有一组每人都拿着几张A4纸打印的资料,我之前并没有做这样的要求,“这是什么?”“我们组长给我们总结的基础知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从内容上能看出来,组长在做这份资料时非常用心,“你们组每人一份?”“每人一份!”言语间透出一种自豪和对组长的尊重。显然组长已经成为他们组真正的领袖。之后我观察这个小组在活动中团结、有序、服从组长安排,活动的质量非常高。无疑这个小组的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就连组里的后进生都表现得很自律,因为在背后支持鼓励他的是一个团队。我更为组长感到高兴,作为班里的优秀生,他不吝啬自己的学习经验,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他的大气让我感动。

  然而在小组活动中也不乏被动应付、消磨时间的现象存在,所以高效的小组活动背后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得力的管理、严格的规范……

  规范全面而具体,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有力保障。

  活动要求要明确、具体。从步骤、发言顺序、记录、时间等细节上做具体要求,增强讨论的操作性。

  四分之一组、二分之一组、全组讨论,根据不同的任务合理安排,提高讨论的效率。

  奖励加分,优秀评比。使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鼓励,为积极表现提供充足的动力。

  小组成员组织有序,目标明确,配合默契。有问题的同学主动提问,会做的同学积极讲解,需要展示的同学不能推拖。

  小组活动启动快,教学环节衔接快,回答问题反应快,都要在数秒之内,节约时间。

  小号主动让大号,给相对弱的同学更多的机会,体现人文关怀。

  ……

  生本教育改革以来,我发现我对学生说“不知道”次数增多了,同时也由衷地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开始思考了。这当然也对我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我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挑战,给贫瘠的大脑补血是当务之急,我希望自己虽不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要做一个勤于学习的人。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