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2.7 角的和与差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4-05-13 10:52:00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已经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前面知识的深化,是今后论证“两个角相等”的重要理论依据,为研究三角形全等、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做好准备。所以本节知识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 角的和与差。赋予度数角的和差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互余互补的概念及性质。

  2.渗透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进行角的和与差计算、理解角平分线及其意义。掌握互余、互补的定义及其性质推导的过程。

  教学难点:互余、互补的性质的理解及简单的说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具体图形,了解可以用一个角表示两个角的和或差,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

  2.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

  数学思考目标:

1. 通过角的和、差运算,提升运算能力;

2. 经历“互余、互补”的学习,初步形成几何直观;

  3.经历互余性质的推导过程,体会简单说理。

  问题解决目标:

  1. 初步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2. 初步体会操作(折纸)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角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一条清晰的主线来组织本节课内容(激愉引趣——层层设问——猜想探究——动手实践——内化新知——建构延伸),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折纸剪纸直观的展示,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使知识得到发散和提升。我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情推理能力打下基础。

  学法分析: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探索、验证等学习环节,在参与的过程中让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反思

  1. 确定主线,贯穿始终。这节课内容较多,知识点也多,用一条清晰的主线把这些知识联系在一起。这节课的主线就是基本图形,具体地说就是∠AOB内有一条射线OC,图中有三个角∠AOC、∠COB、∠AOB,这就是基本图形。然后由一般位置赋值引出角的和差计算,特殊位置引出角平分线、互余互补的概念及性质。(幻灯片展示——图形主线)

  2.导入简洁、开门见山。上课前观看赛车视频以及汽车仪表盘指针的转动形成角的图形,城市学生非常熟悉汽车,而且对赛车非常感兴趣,这样导入简洁。

  3. 钻研教材,整合提升。首先,折纸使学生直观的猜想出90°,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又借助第一次折纸获得的活动经验水到渠成的应用角平分线,进行简单的推理验证:其次教材82页“一起探究”中第一题改编后的题放在互余互补的背景下,不仅用了等式性质,而且很自然的得到了互余的性质。从而使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利用教师剪纸活动,学生对概念进行辨析,形象直观。起到了深挖概念,内化思维的作用。

  本节课在一次次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思维活动中,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猜测、表达等多种方式,认识角的和与差的数量与图形之间的联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研究中数与形两种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不足:对于角和差计算,让初一的学生根据角度画出图形,进行分类讨论,难度有点大,可以作为思考题让学生课下去钻研,以后在题目的难度设计上还要多考虑学情。

  六、课后思考

  课前我一直思考如何把每个环节处理好,课上完了,但我的思考还在继续。由于学生刚开始上课时有点拘谨,我现在有一个新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在情景引入部分采用折纸、剪纸的方法引入,引出主题角的和与差,对折叠或剪纸得到的任意角赋值进行和差计算,特殊角通过两次折纸两次剪纸活动来完成教学,这样可以始终以“纸”为一条暗线贯穿在这节课中。

 

返回

上一篇:2013年第四期

下一篇:201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