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校刊

校刊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14-10-08 14:07: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提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探究式教学,面向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目标不仅仅是在教育班会中凸现出来,而是每种课程都要渗透综合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品德教育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出发点,强调了课程体系的规范,主张建立民主化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并进行了“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单一存在而是相辅相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基础又综合的学科,涉猎内容广泛。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具有明显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作品。或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或是对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占有明显的地位。语文学科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的素材条件,在分析文章内容了解内容的同时应该给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众多的篇目中有明显体现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题。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在青少年时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为重要。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主抓代表性的文章,能够将品德的教育渗透进去。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就足以能说明问题。鲁迅先生之所以要弃医从文,就是要通过自己的笔杆子,用文学作品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当中。让中国人们从旧时代中自觉的警醒,让中国公民有爱国的责任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且,鲁迅先生的一生经历就是对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引导,他的一生都是为中国的革命而奋斗,鞠躬尽瘁为中国的崛起而付出自己的毕生心血。这正是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应该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能很好地渗透德育。在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上册)时,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叔叔于勒,而是本来有着血缘关系的菲利普夫妇。他们对于自己的兄弟竟然是依据于勒的身份和金钱地位而改变的。从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亲情的感染。让大家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的阴暗面。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从素材中体会到这前后的变化,给他们人生观的启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

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堂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示范作用。日积月累,学生也会模仿学习,尝试在语文课上或者非语文课中展现自己的文学素养。而这些情感也使得他们的品德得以修正,树立良好的品德观。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再次,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只有让学生从小培养责任感,树立责任意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下册)时,让学生体会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八年级下册)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的广阔胸襟。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从小树立责任意识。教师应该多多渗透这些文学作品,在学生品读作品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学生为本。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是最后一起探究并得到最终结论,达成共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这样要比单纯的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效果要好的多。

二、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首先,可以让学生从周记、日记等自己的作品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些作品,毕竟这是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尤其是重大活动中,学生们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我们可以激励学生将这些感受书写下来。这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途径,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尤其可以帮助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日积月累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其次,可以通过文学社活动、诗歌朗诵会、古诗词鉴赏等语文特色活动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当然也要注意活动的细节,选取的材料要广泛而且要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也要有内心品质的提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懂得欣赏,欣赏美好的事物。与此同时,也在不断提示自己,受到良好作品的熏陶,也是一种心灵的洗涤。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学科知识,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在这门学科中渗透的德育内容。正是这样丰富精彩的语文学科带给学生无限的精神财富。让学生体会到,不仅仅是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学科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返回

上一篇:2014年第三期

下一篇:201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