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文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成长之痛:自我中心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4-03-18 14:06:00

在中学生中,经常上演类似的一幕一幕:

  ●我有一个好朋友,在同一年级,不幸的是,我俩在各自班里担任同一职务,也就成了竞争对手。在一次竞争中,她赢了我,因此,我说了她很多坏话,并想和她绝交。

  ●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可是遇到一个个性张扬、喜欢标榜自己的同桌,从开始看不惯他的言谈举止发展到讨厌他这个人。现在,他一坐在我身边,我就觉得压抑,思维僵化,学不进去。

  ●在讨论课上,我主动起来发言,表达看法,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可是好友张某马上站起来对我的观点进行批驳,哼,还好朋友呢,分明是和我过不去。

  ●元旦快到了,朋友送我两张没邮寄过的明信片,我打算寄给外地的同学。丽知道后很羡慕,甚至有点嫉妒,拿在手里看时,假装无意地在明信片上弄了一滩墨水污渍,一张明信片就这样作废了。

  以上学生的反应都是自我中心意识严重的体现。

  追根溯源话成因

  从个体发展进程来看,自我中心是二、三岁甚至五岁时期的孩子通常都会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指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深信一切人的想法都和他自己的想法相同,也从不怀疑自己思想的真实性,因此,他不想,也不能接纳别人的意见。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的各种急剧变化,使少年们将心思从客观世界中转入到主观世界中,从而导致第二次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的自我中心表现为:虽然早已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为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前者使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后者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别人不能理解他们独特的情绪情感,于是他们表现为盲目冲动、孤独善感、渴望被群体接纳等。

  同时,现在中学生所生存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起了助催作用。

  家庭环境中,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可独享玩具、零食,如果父母在教育中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爱人意识,而是溺爱纵容孩子;如果父母不主动引导孩子走出家门,和邻居的孩子交朋友;如果父母不首先克服自私自利意识,那么,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必然的结果。

  学校环境中,“分本位”使学生一分定乾坤,学生可以凭成绩之优享特殊优待,遮人格、品德之丑。长此以往,不少学生成绩优异,却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更有不少学生心理脆弱或心灵扭曲。

  社会环境中,充斥着各种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同时,在追求效益和开展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人价值取向功利化,为了达到自身目的不择手段,强烈的竞争意识使人情淡漠甚至敌对,这些都对青少年造成很大影响。

  齐心协力助成长

  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从家庭转入学校,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成为其生活的重要内容。当一群自我中心意识强烈的个体聚到一起,冲突是难免的。部分学生在冲突面前反思自我,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友谊而主动走出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包容他人。但是,现在中学生中自私的力量是强大的,值得鼓励的宽容、大度、无私的行为,在这种氛围中常常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和强化,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会利用别人的好心得寸进尺。于是,这些学生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怀疑自己行为的价值。由于同伴行为具有强大的参照和榜样作用,有的被同伴同化,回到自我中心一族,必然再次面临人际冲突。

  去除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必须经历的痛,只有走出自我中心,主动帮助别人,才能建立相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面对人际挫折,不少学生的反应是不适的:有的惧怕他人,从此关闭心门、封闭自我;有的敌视他人,事事违逆;有的失去自我,凡事顺从他人,最终因不能得到所有人的肯定而陷入危机;有的走向极端,发展为自恋主义者;不少学生出现焦虑、抑郁或强迫症状。所以,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个成长的坎儿,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作为当事人,学生要正视现实,在承认自身权利的同时顾及他人需求;审视自我,发现自身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面对不足,主动做出发展要求和改变计划。

  作为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教孩子学会爱人――包括爱自己和爱别人;学会容纳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合作。

  作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目的的重中之重。

  作为社会,要采取措施清理各种低级腐朽的思潮,建立健康向上、助人为乐的主流意识,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有利的大环境。

返回

上一篇:忧虑影响少女身高

下一篇:解读青春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