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
当前位置:首页>文明校园>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我的沟通故事

作者:admin来源:四十中学更新时间:2004-03-26 14:02:00

我的沟通故事

20040304 01:34

 

   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技能。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人际互动心理学”课程中,同学们不但学习了沟通技巧,同时也对自己的沟通经历进行了一番重新审视和回顾。这些真实的故事可触可感,涉及了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方方面面。

 

  缘起

   快节奏的生活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形成人际关系的疏离。然而,与人交流是人们的本能需要,越处于受抑制的状态,需求就越强烈。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沟通被日益关注,网络、手机等沟通工具的不断推陈出新更证明了这一点。

   去年下半年,我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0级学生讲授“人际互动心理学”课程。当我请大家谈“我的沟通故事”时,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支持,他们纷纷讲述亲历的“沟通故事”、交流沟通感受。读着一篇篇情感真挚的文字,我也在和学生进行着真诚的沟通。

   这些沟通故事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还对人际互动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和总结,颇具启发性。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宋振韶 )

 

两个截然相反的班主任

 

 

   在沟通的体验中,有两位中学班主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们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

   初中班主任是带着大学毕业生的羞涩站在我们面前的,当时觉得她好可爱!可没过多久,她却变得令人吃惊!不知什么原因,她渐渐地只听信几个班干部或任课老师的一面之词。只要他们说谁犯了错误,班主任就会不由分说地对这个人狠批。  

有一次,班长说有个小纸团掉在我的桌子底下,班级卫生扣分了。可事实上,那个纸团不在我的桌子下面。可班主任一句都没问,径直走到我面前,瞪着我,拍着桌子大喊:你为什么不捡?她发作最严厉的一次,是因为某位老师说一位同学上课看课外书,她勃然大怒,要搜查学生的书包,遭到拒绝后,她干脆自己动手了……看到这些,我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大家每天最担忧的事不是如何把书念好,而是如何逃避惩罚。

   按理说,我们要弄清楚一件事,首先应该找到当事人了解情况,而非盲目听信。但悲哀的是,班主任没有这么做,她忽视了与学生交流,主观臆断,并在客观上制造了同学间的矛盾,最终直接导致她本人失去了学生的信任。可以想像,这样的一个班级,能有什么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很多年后,谈起这个老师,有的同学说:她让我对学校失去了信心……

   升入高一以后,我们的班主任同样是个羞涩的大学毕业生。但与前者截然相反的是,她耐心而诚恳地和我们每个人聊天,发掘我们身上的特点。一开始,我们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甚至觉得她软弱,我们可以肆无忌惮……但当我们接到期末评语时,惊讶地发现,原来老师对我们这么了解!没有两个人的评语是一样的,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评价中肯,字迹整齐,看得出老师是用心地在感受我们。第一次———我,还有很多人,开始尊敬她、接受她,并同样真诚地对待她。

   此后,我们班蒸蒸日上,虽然整体学习成绩水平不高,却异常团结。老师曾经说:就算在学习上不能做到最好,也要努力在其他方面争取。我们班在全校歌唱比赛上脱颖而出,并且在学校文艺节上担任开场的任务。高三毕业时,她所带的文科班成绩由最后一名跃为第一名,很多人十分惊讶,但我却从心底里赞叹:这是她应得的!

   从对比中我明白了一点:在人与人的交流中,应该用心付出,真心而且公平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母亲偷看了我的日记 我偷听了父母的谈话

 

 

   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中,很多事仿佛都是天经地义的。母亲是传统的柔弱女性,父亲是典型的严父,他们希望我听话、学习用功,我从小就很乖。

   渐渐到了桀骜不驯的青春期,我仿佛突然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看到了父母的很多不是。我和他们吵架,得意于没念过多少书的父亲被我顶撞得哑口无言。但印象中,似乎爸妈很少真的跟我计较,通常是一两个小时以后,火气自然就消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也让我有一种获胜的得意———那时候不明白父母拥有与生俱来的无尽的包容,不会当真和子女分个青红皂白。

   印象中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已经不记得是什么原因了,反正我把母亲气得泪流满面,父亲几乎要揍我!其实,我吵完之后就后悔了,但我抵死不肯道歉,逃进自己的房间,锁上门。

   几天后回家,一推门,突然看到母亲正坐在书桌前,看我的日记。我当时很生气,母亲似乎有点愧疚,而且眼中闪着泪光。一家人低头无语地吃完了晚饭。睡觉的时候,经过父母的房间,我听到了母亲的叹息:“这个傻孩子,在日记里把自己说得那么坏!她难道不知道,无论她做什么,父母都不会真的生气吗!”“孩子大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不过幸好她已经懂是非了,就是那个犟脾气不知道像谁哦……”站在门外的我百感交集,一直以为父母是不理解我的,也一直以为早已把父母“看透”了,却原来什么都不懂!

   第二天,我和父母冰释前嫌,我也似乎一夜之间懂得了父母的心。这次经历,将我和父母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后来在很多事情上,我都开始尝试和父母开诚布公地交流,让他们了解我的想法。当然,我也和母亲谈了关于日记的“隐私权”问题。

   母亲偷看了我的日记,我偷听了父母的谈话。大家都用了不恰当的“了解”方式,但因为我们之间有情感的维系、有彼此的宽容和谅解,也促成了我和父母之间更为坦诚的交流。其实,亲子之间的代沟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所有的不理解也许都会明朗起来。

 

怎样和朋友“密而不腻”

彭春燕

 

   翻开中学同学录,细细地品味着朋友们的祝福和戏语,突然看到自己抄录的一句话:“朋友就像手中的细沙,握得越紧,所剩越少。”

   梅是我初中好友,第一次见到她,就喜欢上了她洋娃娃般的长相。而且,我俩都是乒乓球迷,自从一起参加了入学球赛,我们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用我妈的话说:“好得就像一个人似的。”

   可是后来,她的身边多了许多新朋友,我们之间似乎不那么亲密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她兴致勃勃地和其他人聊天,我便感到莫名其妙的难受和孤寂,觉得不安全和被忽视。特别是当另一个女孩婧介入我们中间的时候,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而梅似乎更喜欢和婧在一起,这更加让我不舒服。终于有一天,我发作了。

   那天梅给了我和婧一人一张动物园门票,约我们一道去。我赌气地说:“不去。”其实,还是希望梅死缠烂打地拉我去。然而,梅淡淡地说:“哦,那我约别人去了。”我当时头脑一阵发热,站起来“刷”地把票撕了。事后我也觉得自己很过分,然而碍于面子,碍于“被梅辜负的感觉”,碍于……唉,反正两个人一直僵着,从此形同陌路。

   以后,我们也偶尔在一起玩,然而那份情谊也淡了,往昔的亲密已经不复存在。

   如今,我们都已长大,经历了很多新朋老友的分分合合。然而,和梅的“绝交”经历给了我很深的启示:该怎样和朋友保持“密而不腻”的关系?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自私”,将朋友据为己有,这是朋友关系中的隐患。因为这种自私是基于对朋友的需要,希望我俩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所有的关系网中凸显出来,在此期间,我可能忽视了朋友的感受。

   当朋友因为压力而逃避,我会埋怨对方的“背叛”和“无情”。其实,由于情感的过度依赖,因此“一厢情愿”只能让人感到窒息。

   这种自私,是将朋友看成个人财富,总想努力地占有。殊不知,友谊就像是一只鸟,需要翱翔的自由,朋友更应该是“共享”的。

 

内向性格的顺畅沟通

闫梦娟

 

   和陌生人打交道对我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在陌生人面前,我常常沉默寡言,别人也总觉得我高傲而孤僻。

   我一直努力改变自己,在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逛街,那种砍价购物的闲逛。有时自己一个人去,有时和同学一起去。奇怪的是,不善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我,与形形色色、不同风格的小老板唇枪舌剑、斗智斗勇时,经常大获全胜。当我用较低的价格把战利品带回来,或者什么也不买,在老板们恨恨的眼光中走掉,真是成就感十足!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性格内向的我居然还可以扮演这样一种角色!

   由逛街锻炼出的勇气后来被我用到了其他方面。“社会调查方法课”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假如举办一个研讨会,请你调查学校附近的宾馆、会场,写出最佳方案和预算。

   我们是一群大学生,怎样才能得到宾馆工作人员认真的回答呢?经过商议,我和两个同学首先走进了一家较高档的宾馆,根据我的判断,“团订”事宜需要同主管、经理级的人员交涉。我径直走向接待处,用“专业”语气对前台小姐说:“请问你们今天值班的大堂经理在吗?”“对不起,他现在出去了,请问您有什么事?”我简单陈述了我们的“订单”,尽量使她觉得这是一单大生意。果然,听过之后,小姐马上说:“您稍等,我去叫他。”不多时,大堂经理赶来,热情地帮我们安排座位、倒茶水。我又根据老师的要求,把会场描述了一番。经过和经理的一番讨价还价,经理带我们参观了会议室,讨论了会场布置,俨然把我们当做大客户了。我高兴极了,对自己的出色表现十分满意。

   由于初战告捷,接下来的几个宾馆调查都进行得很顺利,我们得到了所有数据。在回去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另一组调查员,他们比我们先到达宾馆,却没有被认真对待,而且工作人员已经知道他们是为了完成作业。因此,我们能受到这样的礼遇,真太幸运了!   

   这段经历给了我在人际沟通方面的一个鼓励,使我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原有的沟通模式。也让我明白,内向性格的人不见得无法与人很好地沟通。后来看了卡内基的书,对沟通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位人际关系大师的沟通策略中,处处蕴藏着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成功源于自信。

   仔细回想,我的两次改变都源于自信。敢和陌生的老板们讨价还价,是因为我对此有兴趣,平时就喜欢看一些营销策略的书,而且在提出价格之前我已经进行了多次询问,在老板面前扮演了内行的角色。同宾馆经理交涉,我模仿了自己看到过的一些场景,运用了间接的学习经验,所以才能让人觉得真实。当然,这与我的支持者也有关系,有了同伴的鼓励和支持,备感自己有力量。

人们的心灵中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

金鸣轩

 

   那是一个周末的黄昏,我正要和同学去逛夜市,妈妈打来电话,声音欢欣雀跃:“明天我们单位组织春游,你下课后帮我买一袋椰蓉面包,我要带着吃。”“啊,你们还春游?”我差点笑出来,想都不想就一口回绝,“我跟朋友约好了要出去,没时间”。妈妈跟我讨价还价了半天,她说:只买一袋面包,快得很,不会耽误你。最后她都有点生气了,我才不情愿地答应下来。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刚下课我就往糕饼店飞奔。可到了那儿,我的心一沉———店里竟人山人海地排起了长队!我暗自叫苦。随着长龙缓慢地移动,我频频看表,踮起脚尖向前张望,足足站了快二十分钟,我才进到店里。

   我站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冒金星,想起朋友们都在等我,更是急得直跺脚。春天的暖柔轻风绕满我周身,新出炉的面包醉人的芳香裹着我一触即发的火气。心里暗暗埋怨妈妈,真不知道她怎么想的!一群老太太有什么好玩的?春游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嘛!

   前面有人因为插队吵了起来。我算了算,我是“第三炉”最后一个,有点盼头。就在这时,背后有人轻轻叫一声:“小姑娘。”

   我转过头去,一位中年妇女企求地微笑着:“小姐,我们商量一下好吗?我排在你后面,得再等一炉。我儿子明天春游……我待会儿还得回去做饭,如果你不急的话,嗯……”她的神情里满含期待,“请问你给谁买?”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给我妈买,她明天也春游。”

   真不明白,当我回答时,整个店居然在刹那间突然有了一种奇异的寂静,所有的目光同时投向我。售货小姐笑了:“哇,今天卖了几百袋,你可是第一个买给妈妈的。”

   我这才发现,排在队伍里的,几乎都是女人,从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到绮年少妇,每个人大包小包,都批注着她们的主妇和母亲身份。“那你们呢?”“当然是给我们家小皇帝的。”不知是谁接了口,大家都笑了。“这家店人这么多,你都肯等,真不简单……儿子一定要这家店的面包。一年只有一次的事,我愿意让他吃好玩好。我们小时候春游,还不就记挂着吃?”我身后的那位妇人脸上忽然浮现出神往的表情,我随口问:“你还记得小时候春游的事啊?”

   她笑了:“怎么不记得?现在也想去啊,可是总没时间。”她轻轻叹了口气,“大概,我只有等到孩子长到你这个年纪,才有机会吧!”

   原来是这样,春游并不是妈妈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内心深处一个已经埋藏了几十年的心愿。而我怎么会一直不知道呢?想起刚才对妈妈推三阻四,懊悔不已。这时,新的一炉面包热腾腾地端了出来,我前面那位妇女转过身来:“你先买吧!”我一愣,连忙谦让,可她已经走到了我的背后,接着,她前面的一个老太太也微笑着让开了。

   我在众人微笑的目光中走到柜台前,我知道这目光中有岁月的重量,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内心的温柔。在这一瞬间,她们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也许所有的母亲都已经习惯了不提辛苦、不提要求,惟一的小小梦想,只是盼望有一天,儿女们在下班的路上为自己买回一袋面包吧!

   我也仿佛突然明白,人们的心灵中总有一些共通的东西。一旦触动它,沟通原来是那么容易。

 

别抱住一壶酒不放

韩晶

 

   从小学和初中,我都在父亲工厂办的子弟学校就读,班里的同学几乎没变过,小学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初中同学。直到16岁那年,我考入了省城最棒的重点高中,才离开熟悉的环境。

   我的新同学都是来自各校的尖子生,用爸爸的话说就是“一群蓝精灵”。可是,我的高一生活并不快乐,在新环境中,我“孤独离群、不愿与人交往、兴趣狭窄、语言障碍突出……”对照杂志小报上心理专栏的介绍,我“诊断”自己患上了“自闭症”(顺便说一句,这是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感觉自己像变了一个人。在现在的班级里,我谁都不认识。我不习惯向陌生的脸孔露出微笑,不好意思用我一贯使用的卡通式语言说话,更不敢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缩在壳里的乌龟,活得很窝囊很委屈。

   我每天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一个人对着书本,或是给过去的朋友写信,希望在逃避中获得安慰。灰色的心情持续了一年,仍然没有一个好朋友。我讨厌这样的自己,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但没想到的是,一次英语课却让我打破了与人交往的坚冰。

   那节课是练习口语,忘记了老师要求说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冲动,脱口而出:“我感觉在这里没有朋友,我很孤独,很想念以前的朋友……”说着说着我的眼泪流下来,伤心不已,好像一年多的郁闷伤感都要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

   我不知道同学们都是什么表情,好一会儿,我听见老师说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呢?我认为LISA(我的英文名字)是个很好的孩子,希望大家以后能多和她交流……”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也慢慢停止了哭泣。直到下课后,一个女生走到我身边,拍着我的肩膀说:“喂,你怎么会没有朋友呢,其实我们不一直是朋友吗?”我顿时恍然大悟———其实不快乐都是自找的,没有人不把你当朋友,只是你在心理上首先拒绝了别人,孤独就在所难免。

   这段记忆至今仍然给我很大的启示。很多时候,我们的孤独是由于自己没有主动与人交往,不敢坦诚面对新的人际关系。这种态度源于不安全感、对未知的恐惧,也可能是源于一种心理惯性。而且,假如你总是固守以往的生活模式,将生活中的不快乐归因于变化,不愿面对变化,无法适应变化,就会使自己的交往范围和视野越来越窄。

   都说朋友像酒,越陈越香。这话一点不假,可是,永远抱着一壶酒不放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懂得酒的香醇的。

 

  结语

  以上故事涉及亲情、友情、师生关系、与陌生人交往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一个基本观点: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人际沟通。人际沟通,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过程。在这几个沟通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效沟通的几个基本要素:

 

主动性:如果你想和他人建立并发展良好关系,必须积极主动。

  :表示对他人的关注。

  :对他人的态度作出反应,在交流中既有“输入”也有“输出”,体现交流的相互性。

自我暴露: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等与他人分享,才能引起共鸣。你会发现,假如你暴露了有关自我的信息,别人也会同样暴露适当的信息。

  :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态度。

 

  我们之所以离不开人际沟通,因为它对我们心理发展、人际关系和决策都有深刻的影响:

  心理的发展和自我认识,都离不开人际沟通。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相处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一样重要。一个人如果长期失去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大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症状,如产生幻觉、丧失运动机能、心理失调等。我们常常会与他人闲聊,这也能满足人们彼此互动的需求,因而感到愉快与满意。

  我们必须通过人际沟通来了解他人,并通过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持。因此,人常常通过和他人的交谈,决定要不要和此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者避而远之。

  另外,人际沟通还影响着我们日常的决策。从早晨一睁开眼睛,我们就面临各种选择:坐什么车上班,今天穿什么衣服,晚上要不要去听音乐会等等。很多时候,这些决策都需要我们通过沟通来征询他人的意见。

  现代社会中,沟通技能被普遍认为是比较重要的。有人曾对1000位人事经理进行调查,他们均把“口头沟通”和“倾听”列为赢得工作岗位的重要技能,他们同时认为,“能与他人一起工作(teamworking)”和“有效表达”是重要的能力。

  在家庭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夫妻把相互之间能否有良好的沟通作为重要的幸福参照指标之一。在学校里,师生沟通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当然,人际沟通并不能解决一切人际互动中的问题,它只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方式而已。

 

 

  

 

 

                                     摘录 2004-3-4《中国青年报》第7版青春热线

返回

上一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下一篇:校园调查